SU3-IB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oqiao1980 努力揭开更多原子核的秘密

博文

诺贝尔奖的启示和SCI的回归 精选

已有 6465 次阅读 2009-9-28 17:02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又到了一年一度诺贝尔奖的颁奖时刻,如果在祖国60华诞的时候能够有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恐怕没有什么比这更让国人欢庆了。可惜,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世人皆知诺贝尔奖是学术的最高荣誉,中国政府再有钱也不可能通过引进的方式得到这么一块奖牌。这块奖牌不仅是学术的荣誉,更是一种历史的评价。

诺贝尔奖的获奖标准可以说是非常苛刻的,只授予那些已经取得并且获得广泛影响的学术工作。在这个标准下,我们知道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都没有得到该奖的承认,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历史的鉴别虽然留下了遗憾,但是也的确使这个奖项具有最重的分量。

从诺贝尔奖的谨慎态度来说,可以看到科学学术的评价是一件并不容易的长期的事情。诺贝尔奖的受奖时间往往比受奖工作的时间迟后20到30年的时间,在10年内就授予奖项的在近五十年里越来越少了。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奖的往往是实验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理论工作的获奖越来越长。

学术的评价是一件较为长时间的事情,对于一个人的学术的整体评价给我的印象最少也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对于一个人的学术的整体评价的主要部分就是他的工作的原创性以及在同行竞争中的位置。科学竞争往往比体育竞技更加残酷,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领军人物(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各国的院士)的工作必须是原创性的有重要影响的工作,而能够成为教授的也应该是在一个学科领域能够在学科发展上开疆扩土的人物,能够进一步提出新想法的工作。当然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说,我们国家的教授虽多,但是要求就低了。

不成规矩,不成方圆。学术的标准就是学术的标准,降低了标准就不是学术,而是权术。

中国科研界的急功近利和浮躁风气就是因为我们的学术标准过低所造成的。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SCI和60分万岁 》的文章,说的就是这个。可能因为没有明说,造成了一些误解。

[3]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SCI对科学家是很基本的事情 [2009-8-19 11:38:58] ip:129.85.241.*    删除  回复
我现在在北美生物学top7的大学,这里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就是发表一定档次的文章。
按您的“逻辑”。我们这边的“老师们更关心文章,而不是科研。”

放眼看看世界吧。
但凡世界有点知名度的大学,哪个不在搞SCI?哪个不会搞SCI?哪个搞不好SCI?
博主回复:我想我的意思和您的意思没有多少区别。不管做什么都需要一些标准,只不过有的标准较低,有的标准较高。重要的是不能把人的因素丢掉。一把尺子的作用往往是不够的。

正如这位游客所说:“SCI对科学家是很基本的事情”,所以用SCI来评价学术是一个低标准,而且导致很多研究者只要达到这个标准就可以了。

我相信SCI绝对是最愚蠢的中国人的指标,可以说是一种罪恶。就象我们降低了法律的标准,比如说酒后开车撞死人不偿命一样,这是一种罪恶。

我的老师说过:“作研究的,就不要把自己当人看。”能够凭上教授也都必然是付出辛苦和才智的回报。可惜,我们践踏了这个学术的荣誉,因此学术也玩弄了我们。60年一甲子,诺贝尔奖依然与我们遥遥无期。

当然SCI是个好东西,但是它毕竟是一本学术期刊的指标,而不是人的指标。并且对于期刊来说这也是一个平均评价指标,我们是人,做的是学术,是思想的闪光,做的不是指标。不要把政府官员的指标转移到学术中来。

当然,有人回问,不要SCI我们用什么来评价?说句心里话,我很奇怪这种提问。

就像党由党来管一样,学术当然是由学术来评价的。而学术也当然是由同行来评价的,而且这是唯一的评价。就好象虽然党内有很多问题,于是你说不用党来管了,换成中国老百姓吧,那么这个党也就不存在了。老百姓所起到的是一个监督的作用,而不是管理的作用。学术虽然可以由SCi来体现一些,但关键的是同行们的看法。如果你征服不了你的同行,那么就不要幻想教授的职位。

希望在祖国诞辰百年的时候,能听到最高荣誉的呼唤。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701-258445.html

上一篇:哲学的独立性
下一篇:素质教育真的比应试教育强了多少么?

9 刘玉平 曹聪 杨顺楷 陈国文 王力 宋和平 侯振宇 gistian 甘永超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1 19: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