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3-IB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oqiao1980 努力揭开更多原子核的秘密

博文

素质教育真的比应试教育强了多少么?

已有 4703 次阅读 2009-11-2 10:01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应试教育是错误的,而素质教育也好不了哪里去。

近些年来,中国教育的主导者们打着所谓的素质教育的牌号,打着反对应试教育的口号,可以说上演了一幕幕不可思议的闹剧。课本改得乱七八糟,考试内容却越来越多。说是要减负,学的内容却越来越多。一心一意的说要培养学生的素质,学生的能力却越来越低。教育的费用越来越高,不上学的学生却越来越高。高考说是改革,却只是不断的考虑是少考几门,还是多考几门。有人说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干应试教育的事情,而我要说的是素质教育就根本不比应试教育强多少。

为应试而应试的应试教育

虽然中国遭受了二百多年的苦难,但是直到今天,中国依然没有与世界接轨,许多中国的领导者天天喊着按科学规律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是内心之中根本就不知科学为何物!一方面说与国际惯例接轨,一方面说是走中国特色。但是却该按照国际惯例的却没有按照国际惯例,该走中国特色的也没有走中国特色。还没会走,就想跑了,这就是中国式的幼稚病!

“学而优则仕”的想法,在传统的中国这是一个真理,因为在传统的中国学的东西就是为了做官的,因此在这个“学”之中根本就没有科学的内容,也没有科学的精神。也就是说在传统的中国教育制度中,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目的二者之间是高度统一的,这种目的论式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真谛。

但是在今天,当我们由传统的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的时候,我们对于“传统的”和“世界的”之间的区分却依然如此的浅薄,那些优良的品性,比如传统的道德理念,世界的科学精神我们都没有传承,而那些丑恶的观念,比如传统的权力迷失,世界的金钱观念却被我们发扬光大了。

哪些是好的,哪些的坏的,我们甚至连这些基本的道理还依然没有搞明白。因为没有科学的精神,所以依然承接在那种功利性的教育病症之中。于是为应试而应试的应试教育很长的一段时间支配着中国的神经。高考考的就题海战术,高考不考的就从不问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的高度统一被发扬到了新的高度。

为素质而素质的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自然会遭人诟病,于是所谓的教育专家们打出了反对应试教育的新口号:素质教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素质,于是更奇怪的事情出现了。一方面应试教育依旧,由于扩招的进度如此迅速,完全不管我们依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事实,导致为了考更好的高校,应试教育被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沦为口号。一方面,到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真的就是一个口号,虽然专著一大堆,但是究竟是什么素质依然没搞清。看看今天大学生的上课单就很能说明问题。而更高笑的一方面是,为了各种各样的素质,于是“素质加应试”的双重学习目的的结合导致我们的高考模式的综合考试的加剧。

为素质而素质的素质教育不论说的多么好听,其本质依然是目的教育,是违背教育的基本规律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今天教育要传达给学生的最根本的东西就是科学的精神和批判的精神。既不是什么做官的精神,也不是什么应试的技巧,更不是什么可以目的化的素质。任何违背这一点的教育都是腐朽的,也是违背今天的文明精神的。

充满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教育过程,非常有意思,一方面是及其客观的一端,一方面是及其主观的一端,彼此互补,而相互助益。而且这两者都不是什么固有的教育模式可以达到的,是学生的对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两者关系的理解的结果。虽然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我们的认知,但是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不断长久的思考。

创新就是科学与批判的结合,就其本意就是产生新的东西,新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我们在之前并不知道。人类为了获得这种不可思议的能力付出了很多的代价,如何在已知的知识范围中获得未知的知识,这是人类最伟大的问题。而西方科学能够出现,就在西方的先哲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并且为之做出了答案。

教育需要原生态

任何有目的性的教育本身都违背了今天的教育的本性,“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过程本身不应该有任何的功利性,考试的原则应该是考察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而不是各种各样的考据能力和应试技巧。

中国的教育理念必须尽快的与世界的教育理念接轨,必须原生态的思考教育的本性是今天教育的当务之急。今天的教育的混乱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根本不理解教育的本性,根本就没有考虑教育的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简单的把教育等同于知识的传授,简单的把学习看成传授技能,而不是把培养独立具有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的人格作为首要的事情。

中国的教育必须先与国际惯例接轨,然后才能考虑中国特色,这里的任何借口都是虚伪和诡诈的。任何的不把人看成人的目的论的教育观念都必须被无情的批驳,任何把教育看成是把人培养成某种工具的观念都必须被无情的绞杀,任何异化人的本性的教育过程都必须被无情的打到,中国的教育才会看到希望。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701-266892.html

上一篇:诺贝尔奖的启示和SCI的回归
下一篇:学生的水平和教师的水平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