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3-IB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oqiao1980 努力揭开更多原子核的秘密

博文

科学研究不是拼图游戏

已有 3803 次阅读 2010-1-23 16:56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伴随着科学研究的职业化,在具有一定历史的研究领域中,业余研究者将难以胜任,说着一样单词的科学共同体就会出现,一方面希望做出新的突破(虽然科学以严谨著称,但是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有着说不清楚的细节问题和原则上的问题),一方面给予本领域问题以技术指导,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有着大量迷人的但可能却不重要的工作可做。

而一个人如果打算从事科学研究,在今天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接受研究生教育,获得在某一领域进行研究的基础训练和专业的技术训练。而当一个人能够熟练的运用同样的单词的时候,可以开始进一步深入的科学研究并且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只是科学研究的开始,那种博士毕业就功成名就的永远是少数。而在通往一个真正执着和充满洞见的职业科学家的路上,往往需要至少10年的工夫。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渐开在自主的研究工作并且寻求适合自己的方向,而如果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往往需要在那些已经很精致的问题上再找到一个能挂上自己名字的吊坠。这个过程充满未知和磨难,有的成功,有的被淘汰。

一个不能成为职业科学家的或者相关领域专家的博士都不是成功的。因为博士的目的很很多职业是不同的,这里需要的是创造力和机遇,而不仅仅是技术。科学研究不是拼图游戏。并且科研研究的标准奉行的是国际标准,是由科学的自身性质所决定的,其他的任何标准都是一种笑谈罢了。

科学研究本质上是一个富于想象力的游戏,虽然有很多条条框框的东西,但是真正的洞见都是与这些无关的。这是科学研究的真正魅力所在,也是能够在几百年间彻底改变我们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的原因所在。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各种猜想和假设都将会存在,只要是逻辑上可以的,并且遵从学科范式的工作都是值得称赞的。但是最终获得真理标签的却少之又少。

当博士走上自己的研究工作的道路上的时候,他需要一种对于自己学科的真正的洞见,既对已有的工作清楚,又能够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并寻求新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一个有效率的科研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显得重要。

中国的博士问题很多,可谓鱼目混珠,难以分辨。当然这是对那些实在难以恭维的大脑痴呆的管理者们来说的。只要经受过科学研究训练的人对于科学成果的成就都是能进行基本的判断的。而如果一个高校只要国外的博士,也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满足某种非学术的需要(这在中国是一种很常见的问题),一种是这个学校就根本没有真正做过科学研究的管理者,分不清楚好坏。

当谈到所谓的学术权力的问题的时候,我实在很奇怪的是,在中国什么时候有过这个东西的呢?中国接受科学的理念不过百年的历史,对于科学的建制问题一直是仿效西方的,但是由于中国的自身问题,大学不具有学术的独立性,存在专门研究科学的科学院就是一个问题,哪里有过学术权力呢?

在中国,许多科学研究沦为拼图游戏,许多所谓博导的工作(这里陷于我所知的物理学范围)基本上是跟踪他在硕士生时就开始的那些东西,没有新的进展,怎么能够让人信服呢?而这样的博导培养的博士,又会是如何一个情景呢?

中国的科学研究的水平存不存在需要辩护的要求呢?虽然瑕不掩瑜,我们的研究过做的确有一批出色的研究成果,但是这批研究成果所付出的代价和大量的研究人员的存在不得不说一种智识的消耗。

中国的科学研究问题不需要辩护,因为中国的学术需求并不是由于研究者本身所赋予的,而是采用了所谓的国家路线。如果说这样的路线在以前是由于国家发展的技术需要所决定的,还是有因可说的。但是当国家发展60年以后的今天,还依然以这样的借口来把科学家圈养起来,那么中国的博士和博导除了越来越熟练做拼图游戏甚至造假,什么奇迹也是不会产生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701-289722.html

上一篇:科学进步中范式和革命的张力,谈科学进步的评价标准
下一篇:过了春节,我们是否能看到希望?

4 赵星 周春雷 刘立 丛远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7: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