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余孟孟的博客 关注生命成长,传播人间知识,启迪教育智慧。

博文

雪域间的文明: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已有 4175 次阅读 2009-1-5 10:24 |个人分类:思孟读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思考, 读书

余孟孟
 
清晨的露珠湿眼睛
正午的阳光晒脊梁
黄昏的鹿铃最清凉
夜晚的小鸟要归林
               ————《额尔古纳河右岸》
 
谁说与己无关就可以高高挂起?若真是那样,这世界一定会错过许多感动与美丽。
凡是美好的事物,都是诱惑人的,也都是折磨人的。可人若真失去了那种受诱惑与被折磨的能力与心性,那还算真正的人吗?不就成神了么?可神又如何?它在哪里?
我满脑子都被神鬼,萨满,森林,雪山,驯鹿,河流充盈着,以至装不下别的什么工作,教学,论文,总结的事了。
思维训斥我不务正业,可心灵引导我继续深入那另一个世界。所谓的“另一个世界”,就是我发现的那个鄂温克族人生活居息的神秘奇异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我坐在书桌前,透过一张张的白纸和一排排的黑字,看到的,感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它是那么真切,又那么梦幻;它是那么粗糙,又那么圣洁;它是那么淳朴,又那么丰富。我醉了。
腊八那天,我受邀到同事家里吃饺子。下午回来的路上,没忍住又走进了书店,没忍住又买了本书,没忍住又一口气读到了濒临零点。就是这本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它展示的那个世界紧紧将我罩着。最后,是肚子的叫骂声才把我从那个世界拉了回来。我开始煮面条吃。都半夜了,我的接水声可能又要吵到熟睡中的左邻右舍了。抱歉!
面条在嘴里嚼着,可心又跳入了那个世界,拦也拦不住。我知道,我得在那个世界彻底地浸泡一阵了,否则总是思虑着,念叨着,迷糊着。等看够了,也看透了,就又会回过神来的。
可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我激动地用不上完整的句子来描述它了,只知道那里生活着一群人,他们的欢笑与痛苦,敬畏与勇敢,迷茫与执著,可爱与可怜让我揪心难忘。他们与冰雪的恩怨,与严寒的较量,与山脉的温存,与森林的结伴,与鬼神的即离,与岁月的拉扯,与命运的抗争,都是那样鲜活,那般真切,那么教人荡气回肠。
静下来意想。迟子建笔下的鄂温克人是一群野蛮人,又是一群文明人,因为他们不懂文字,却明白与大自然怎样和谐;他们是一群苦难人,又是一群幸福人,因为他们被风雪赶的无家可归,却又能围着篝火唱起放纵的歌;他们是一群可怜人,又是一群可爱人,因为他们与命运抗争往往悲剧连连,却还能挺直了腰依然在冰雪森林间穿梭。
读完了。我把书翻到最前面,一数,知道自己已经记下24个页码了。对于这本不足270页的书,我想,有24个页码的挑出,在我这里,已经算丰盈了。从去年起,我读书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不再在书中用波浪线划,也不再折起认为重要的张页,而是把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和段落所在的页码,在阅读的过程中,就顺手写在书的最前面。我想,这样不会影响我再次新的阅读和新的思考。
依着挑出的页码,随手再翻上几页,回味一下。
第80页。关于常识。鄂温克人在他们的后代刚能记事起,就常跟孩子们说两句话,一句是“你出门是不会带着自己的家的,外来的人也不会背着自己的锅走的”,另一句是“有烟火的屋子才有人进来,有枝的树才有鸟落”。
第86页。关于爱情。这是一个疼痛的故事。一对鄂温克兄弟同时爱上了一个女孩。女孩也都喜欢他们。经过残酷的比箭定夺,弟弟迎回了娇美的姑娘,而哥哥却做了萨满,终生未娶。
第105页。关于英雄。有个叫海兰查的鄂温克人,英武了得。据说他睡觉时会发出虎一样的啸声,声音可以传几里远,狼都不敢近前。乾隆年间,他入伍,出征新疆,活捉了叛军将领。后来,他又率兵出征缅甸,台湾,西藏等地,成为有名的将领。
第184页。关于教育。鄂温克人认为孩子在山里认得各种植物动物,懂得与它们和睦相处,看得出风霜雨雪变幻的征兆,也是学习。他们不相信能从书本上学来一个光明的世界,幸福的世界。
第205页。关于医疗。鄂温克人不相信那个冰凉的,圆圆的铁家伙(听珍器)能听出他们的病。在他们看来,病是埋藏在胸口中的秘密之花,但风能听出,流水能听出,月光能听出。一个老人说,她这辈子从未进过卫生院看病。郁闷了,就去风中站上一刻,它会吹散人心底的愁云;心烦了,就到河畔去听听流水的声音,它们会带来安宁的心境。老人还说到,她这一生能健康地活到九十岁,证明她没有选错医生,她的医生就是清风流水,日月星辰。
 


读书荐书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121-208601.html

上一篇:集结与作别:我的2008
下一篇:关于教学的三个漫话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