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余孟孟的博客 关注生命成长,传播人间知识,启迪教育智慧。

博文

余孟子讲《学记》【第一讲】

已有 4664 次阅读 2012-2-21 16:42 |个人分类:《教师教育》课堂|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教师培训, 教育经典, 学记

【章句1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注音】

謏闻,謏音小;闻音问。

【释义】

学记   学,指的是教育教学之意,而不是单单指学习。

发虑宪   发,是发布;即发布考虑周详、精心计划的政策法规。

求善良   有二义,其一是招求善良之士,主要指有血缘关系的能人;其二是指求自己为善良之人,即自我追求良善。

謏闻     即小有声闻和名气。

君子    在此指统治阶层中的人,主要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等。

化民    指教化民众。

【翻译】

统治者如君王发布考虑周详、计划周密的意图和法规,并且征求和依靠宗亲贵族中的善良贤达之人辅佐治理国家,只能获得一些小名声和声誉,但还不能使很多大臣和平民动心,从而拥戴自己;接近和招揽贤能的人,怀柔和关心远方的臣子和民众,可以打动更多的人,并且取得他们的拥戴,但还不能教化他们,使他们从根本上顺从和拥戴自己。统治者如果要他们都受到感化和教化,遵从社会规范和国家法规,从而形成良风美俗,那么就必须通过教育教学这条通道和途径。

【解读】

1.治国方略

君治理国家、管理民众的策略排序:教化为先,其次就贤体远,其次发虑宪、求善良。

策略

功效

学(其必由学)

化民成俗

就贤体远

足以动众

发虑宪、求善良

足以謏闻

就贤,指礼贤下士,与“求善良”不同。前者必于血缘之外“就”之,而后者是在血缘之内“求”。 就贤,如周文王请姜子牙,齐桓公请管仲。如果殷纣王能重用比干、黄飞虎等人,也只是做到了“求善良”。

2.个人修为

行为、实践

志向

懂谋略、有原则、有向善追求

小志——足以謏闻(得到他人好评)

亲近贤德、关怀弱势

中志——足以动众(得到他人向往)

不断向学、不断修身

大志——化民成俗(改善他人、教化他人)

要立大志,要教化他人、改善他人,如何做?就是好学、修身。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请问大舜他在孝顺父母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他以后会当皇帝呀?会当一个领袖啊?没有,他绝对没有那个妄求,他只想着要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也由于他德行一点一滴地提升,所以他自然教化的力量就水到渠成了,绝对不是他拿着大把的钞票,到邻里乡党去跟他说:“你们拥护我吧,我一个人给你们五百块人民币。”不是这样子的,这个教化人民绝对是透过自己的德行、自己的身教、自己的言教,才能达到教化的作用。

比如周恩来,他在读书时候就有将来成为国家领导人的欲求吗?没有,他只是怀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不断求学、不断上进、不断自我修身,最终影响了更多的人。所以我们面对孩子,也要让他有高远志向。我跟很多家长沟通,我说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能经营出什么样的人生,父母都会回答什么?好的大学呀?很多父母都说:“其实我也没有什么要求啦,只要他健康就好了,只要他快乐就好了。”从小引领他就是没啥志向,那他能够走出快乐人生吗?不行!我们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了无所得”。你引导孩子从小就是你不用什么发展了,你能吃饱就好了,那他怎么可能会有大的格局。所以孩子的价值观,直接是受父母的影响,这个至关重要。

其实,一个团体也一样。很多发展很好的企业,一开始并没想着赚钱,只想着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做好自己真正能做的。可是,后来它赚了很多钱,是开始都不敢想象的。民办学校也一样,当前有很多知名的民办学校,比如西安翻译学院、比如英才学校,这些学校之所以知名,就是因为它在建校之初并不是怀着赚钱的欲求,而是树立了培训英才、教化民众,为中国当代教育做贡献的理想,从而从本分做起,从为孩子的成长、家庭的期望、社会的责任做起,一步一步,最终成为名校,顺便也赚了很多钱。再比如一个人当教师,如果一开始只想着赚钱,他的成长就会受限,反而赚不到钱;可是,如果一开始就树立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自己力量的志向,就会做好教师的本分,会从一点一滴的教育做起,最终会成为名利双收的教师。

所以,其实一个人真能化民成俗,绝对不是他有一个欲望:我要去影响一群人。不是这个样子,而是他敦伦尽分,使自己的修养不断提高,最后反而什么都有了。什么是自私,自私是最大的无私。什么是无私,无私是最大的自私。有句话非常流行,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什么意思?是人如果不为自己、不想着自己、不为自己谋私,天地就会诛灭他吗?不是的。在古代,为人与为己的涵义与今天是不一样的。“为人”,是指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而“为己”,是指为了不断提高自己。如《论语》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可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真正涵义是,人如果不去不断的提高自己、修炼自己,就会被天地诛灭,就会被社会大潮所遗弃。

我们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定是自己的修身功夫到了一定境界才会产生这种教化的效果。现在我们很多时候常常就听到别人说“我教育了谁、我又教育了谁……”有句俗话讲,“泥菩萨过江,自身都难保”,自己的修身功夫不扎实,修养不到,就没法在别人面前或学生面前表现出那种发自内心的自信,就很难从根本上影响他人和学生。因为在很多人眼中,特别是学生眼里,教师并不算成功者。

3.教育的本体性功能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指出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即“化民成俗”,就是教化民众,形成良风美俗。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指出了教育的本体性功能,即培养人、改善人、促进人的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说明教育在培养人、发展人方面的重用作用。

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一天,当他又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对他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这句语重心长的引导和鼓励使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他记下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象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罗尔斯的衣服不再粘满泥土、罗尔斯的语言不再肮脏难听、罗尔斯的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在此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可见,教育的首要功能即本体性功能就是改善人、培养人、提高人。

4.管理的三个境界

先分享一个案例:新学期开始,老师就宣布,这学期各班的班长将由校长抽取学号选定,以后班长大家轮着当。幸运学号箱里放着30个写着数字的乒乓球,校长为每个年级抽取一个“幸运学号”,即随机从箱子里抽取乒乓球,球上数字对应着谁的学号,就由谁来当第一周的班长。

听完抽奖规则,同学们立即兴奋起来,大家都期待地盯着抽奖箱。“5号”,当校长取出第一个号码球的时候,“中奖”的女生似乎有点不敢相信,迟疑地站起来。随着“抽奖”的进行,中奖的孩子也越来越坦然。六个年级抽奖完毕后,校长现场为新班长们发放了金色的“班长聘书”。

这个学校的这种做法,如何?我不做评论,大家心中一定有数。现在且看看《学记》中给我们揭示的管理智慧。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这段话为我们揭示了管理的三重境界。

“发虑宪,求善良”是第一重境界,即规章制度管理;“就贤体远”是第二重境界,即情感管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是第三重境界,即教化管理。和三重管理境界相匹配,也形成了三种班级管理风格,即严父型、慈母型、专家型。

严父型,即是对学生管理非常严格。李老师,很严格,研究生课上,有几人推门进来,他直接说:“出去,报告再进来”。三十几岁的人,红着脸报告进来。这种老师会有个严格要求学生的好名声的。

慈母型,即是对学生非常关爱。刘老师,讲课中学生睡着了,他脱掉自己的衣服给学生盖上,学生醒来,很不好意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种老师会感动学生、感动家长的。

专家型,即是对学生的管理有一套自己的学理。田老师,高一学生要用法家思想,让班级完全处于规范化当中;高二用儒家思想,说理、教化;高三用道家思想,无为而无不为。这种老师会成为教育专家的,因为他是从“学”、从“自我教育”中体悟教育管理智慧的。

5.良好习惯

风俗是众人的习惯,习惯是个人的风俗。所以,“化民成俗”也意味着教育的直接作用是助人形成良好的习惯。人都有惰性,教化人们形成良好习惯非常重要。

有这么一个寓言说:有一家人都很懒惰,每日的家事爸爸不做,就叫妈妈做;妈妈也懒惰不做,就叫儿女做;儿女也不肯做,就叫小狗做。小狗没有办法,只好用尾巴扫地,用身体抹桌椅,甚至用嘴衔水管来浇花草。

有一天,来了一个客人,见到小狗在做家事,很讶异:“喔!小狗这么能干,还会做家事呀?”小狗说:“没有办法,他们都不做,只有叫我做。”客人一听,大吃一惊:“小狗也会说话!”小狗赶快对客人示意:“嘘!不要让他们知道我会说话,否则他们还会要我接电话呢!”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如下:

习惯一:积极主动。 习惯二:先定目标后有行动。 习惯三:重要的事情要先做。 习惯四:双赢的想法。抱着人人都能成功的态度。 习惯五: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 习惯六:协作增效。协同工作成就更好的业绩。 习惯七:磨刀不误砍柴工。定期让自己得到休整和充电。 如何养成习惯:

如何形成良好习惯呢?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85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是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会变成你的信念。

习惯的形成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头17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个阶段是721天左右,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是2185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这个阶段,你就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个习惯已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之后,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为你“效劳”。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121-539915.html

上一篇:什么是“微教育学”
下一篇:余孟孟老师在武陟英才学校讲学

1 骆小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