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传统媒体会消亡吗?

已有 6583 次阅读 2011-12-4 13:1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形式,使得传统媒体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媒介融合开始大行其道,网络一度成为传统媒体发展需要面对的挑战者?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壮大,传统媒体会消亡吗?

    北京科技报曾经有一期的封面题为《电视将死?》,在文中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和专家观点阐述电视面临的巨大挑战,因为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用网络来收看视频节目,终端的多元化,使得人们不再局限于独守电视。而网络也许会成为电视的掘墓人,因为网络为更多的用户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因为在网络全面覆盖的区域,只要有足够的带宽,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任何想获得的内容和材料。

    不过对于是否电视将死的观点也很明确,因为未来的情况也许是目前的电视模式会消失,但是电视不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亡。“新形势电视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老的就一下子全部淘汰。”同时我个人认为即使是实现了网络的全面覆盖,目前的电视也不会消亡,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的地区发展十分不平衡,尤其是城乡之间,在偏僻的山区,网络的普及率并不如我们臆想的那么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广大农民还不熟悉电脑和互联网,更别说通过网络观看视频节目了。如果在这些地区做一个调研,我想每晚的新闻联播收视率一定是很高的,尤其在北方地区。记得很多年前我看过一本名为《大国纵横》的书,里面说到北方标语多,南方广告多,北方重政治,南方重经济,我想目前即使有些许变迁,但是也不会面貌一新了。我们的农民兄弟茶余饭后的谈资还有一些是新闻联播和从电视上获得的信息。同时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的闲暇时间并不是很多,只有晚饭后才能打开电视机看看电视节目。即使在大中型城市中,电视消亡了,在广大的农村,电视还将长期存在下去。而只有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我们才能说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没有了农民的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则无从谈起。

     第二,现场直播这个传播模式的存在仍然让电视有存在的价值和地位。“在现阶段,在即时节目尤其是新闻直播的内容方面,电视台依旧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每逢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电视的收视率还是居高不下的。即时有些人通过网络来观看这些节目,其实这也不过是电视台开办的网络平台,其实质仍然可以看作是电视节目的延展。比如竞技体育节目,足球迷和篮球迷都喜欢看现场直播,因为他们不仅仅关心比分的多少,他们更希望看到自己的偶像或者自己关心的队伍在竞技中的表现,那么这个时候电视也是他们最好的选择。而当前有些网络的带宽和速度并不如人意,理论上的10M,实际上并达没有达到,那么看现场的视频会出现卡的情况也会让人远离网络而选择电视。就拿当前鄙人所用的3G无线网卡来说,在百分之九十九还要多的情况下,其速度都只是1X,别说看视频了,就连打开个搜索引擎都十分困难。在当下,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电视节目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记录频道的开通让我再一次坚持认为电视仍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中很多科学节目更让我们耳目一新。诚然,网络等新媒体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多元化的选择,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制造者,那么审核权的缺位也会导致鱼龙混杂的局面,而相比之下,电视节目还是有自己的优势的。

    很多情况下,有些人喜欢引用国外的情况来说明我们自己的不足,我想这是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毕竟我们的发展不出在同一个层次上,另外我们有自己的国情和现状,而文化的差异是更重要的原因,就像《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中阐述的那样。

     面对传统媒体会消亡的质疑,我觉得这个结论并不会成立。就像无纸化时代刚刚来临的时候,就有人断言报纸将灭亡,可是很长时间过去了,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还依旧存在着,但是它们也调整了策略,开始有了自己的电子版。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文献的查找和引用往往还是来自于传统的报纸,期刊和论文。因为这些是有据可查的东西,而且也是经得起推敲的。同时对于喜欢在阅读的时候写写划划的人来说,传统媒体更是不可或缺的,在阅读的时候灵感的涌现可以随时记录在空白的地方,这些都是新媒体目前还没有实现的。

     传统媒体无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种种阵痛,也需要调整策略,但是就目前的需求来说,它们的发展还没有到达寿终正寝的地步,而且即使将来新媒体获得了统治地位,传统媒体仍然会持续发展下去。媒介融合不是谁吃掉谁,而是彼此促进,更好地发展和共存下去。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514761.html

上一篇: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媒体座谈会召开
下一篇:澳洲之行杂记-交通

1 占礼葵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4: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