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澳洲之行杂记-交通

已有 3303 次阅读 2011-12-21 09:19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澳洲

             为了进一步深化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系列活动的研究以及对科学传播媒体和科学家开展培训,前不久随团赴澳洲进行为期6天的科学传播学术交流活动,回来后感慨良多,于是又按耐不住心中的想法和思路,想继续在博客上爬几篇格子,但是一时理不出思路来,不知道从哪着手。

     恰巧昨晚在农科院就读博士的师弟找我帮忙分析一篇英文文章,说到了交通堵塞的问题,于是打开了话匣子,澳洲之行杂记就从交通开始说起吧。

       初次踏上澳洲的国土,感觉什么都新奇,于是也就多留意了一些,我想有人和我有一样的通病,那就是比较,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

       首先说悉尼,悉尼城市面积不是很大,公路也不是很宽,不像我们北京有很多双向8车道的,而且有些还是单向行驶的。虽然有些路段有些拥堵,但是没有出现在我国大城市偶尔会出项的爆堵。前些天,双安商场的一个店庆活动,就把整个北三环搞瘫痪了一整天。秩序是维持交通有序运转的必要条件,只有人人维持秩序,遵守秩序,交通才能通畅。而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车辆在应急路上飞驰而过,还有在拥堵的西二环上左冲右突,经常变线。其实如果人人都按照正常的路线走,未必会减缓车流的速度。就像我师弟给我提供的那篇文章所阐述的意思一致,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驾驶者的行为,而不是意外或者路况差。一个人容忍某些桀骜不驯的驾驶者的作用微乎其微,只有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才是上上之策。中医中有一句话用在这里应该比较恰当,所谓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一个人遵守交规无关痛痒,部分人遵守规则也是治标不治本,只有所有人都践行规则才是明智之选。但是如今这种现象已经少之又少了,“but nowadays the well-mannered motorist is the exception to the rule.”同时我们都知道红灯,黄灯,绿灯的指示意义,但是很多人还是在黄灯的时候抢行。这在我所感受到的澳洲交通中不存在,我想应该是有的,毕竟我只是过路。竟然有序的交通秩序不仅出现在悉尼,其他几个大城市也是如此。

       其次,说说行人。我们时常看到的是行人闯红灯,为了赶那么一点点时间,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车来车往的路上。往往这个时候,行人会埋怨说司机不礼貌,而司机却说行人太冒失。《红绿灯》节目中播出的很多事故都是由于行人闯红灯或者不遵守交规酿成的悲剧。而在澳洲我看到的确实汽车给行人让路,如果行人站在路口,即使不是红灯,他们也会减缓车速,让行人通过马路。这种情况我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见到过。回来之后,我也细心留意了一下我们的行人,暂时抛开闯红灯的行人不说,即使是绿灯的时候,右拐的车辆也未必会减缓车速让行人先走。这有牵扯到第三个问题,几天的访问下来,我在路上几乎没有听到汽车的喇叭声响起,这让我们都感到惊讶不已。没有了喇叭声还不习惯唻!在看看我们身边,前面的一个车减缓了速度,后面会跟着一系列的喇叭声,犹如不和谐的八重奏。我读书的时候也曾见过,因为后面的车一直按喇叭,前车司机下车后拿着一个棒椎就把后撤的前风挡玻璃敲了稀巴烂。

       我这里不是说孰好孰坏的问题,更不是说国外的月亮是不是比国内圆的问题,只是想就事论事,说说我的看法,当然澳洲也有不足的地方,毕竟他们地广人稀,没有我们这么多人口,我们资源有限,而人均有那么少的可怜,因而对公共资源的分配也没有统一的规则,当然竞争就无所不在了。另外心态方面也存在问题,对社会的不信任,对周围环境的惶恐,让每个人都是长满长刺的刺猬,把自己保护起来,心态上也就浮躁起来了。

       很多因素导致了交通拥堵的出现,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而重要的问题则是找到解决的办法,否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限号,购车摇号只是减缓了车辆增长的速度,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最终使用者是人,只有从人身上下功夫才是王道。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培养遵守交规的公民是着急不得的,毕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方面,社会有责任,个体也有责任。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一直使我们的目标,而为了达到这个宏大的目标,巨大的人财物被投放过去,而到底从哪些方面做起呢?我想教育行人遵守交规,不闯红灯,教育司机礼让行人,遵守秩序应该是一个方面吧。交通素质可能是国民素质的一部分。保证人身安全才有资格谈及其他,对行人的礼让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一个部分吧。

       “Years ago the experts warned us that the car-ownership explosion would demand a lot more give-and-take from all road uses. It is the high time for us to take this message to heart.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520477.html

上一篇:传统媒体会消亡吗?
下一篇:澳洲之行杂记—自然

1 张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