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科普种种 精选

已有 3863 次阅读 2013-4-12 13:2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普

008年毕业,我从学习非盈利组织管理进入到科普领域,当然做的是行政事务的工作。虽然做的是行政,但是也渐渐地了解了科普,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科普,因为进入这个行当也是为了谋生。

转眼间5年过去了,虽然现在还对科普不甚了了,但是也有些懵懂的想法和看法了,因而头脑中也偶尔会闪现灵光,让自己有一些思考。工作中的磨练也确实让我开始转换自己的思路,看到过的、亲历过的以及通过文献和图书阅读到的一些东西都让我开始从自认为的科普的角度去思考和品位。但是这还是有些狭窄,因为我就科普谈科普,看科普,思考科普了。

科普是个筐,什么都可以装,这是我以前说过的一句话,但是目前来看好像还是这样的情况。因为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对科普的界定。经常听到有人说要加强或者说促进科普的学科建设,这也就说明科普至少目前来说还不是一个正规的学科,因而也就难免科普在夹缝中生存的现状。结合此前译介过的一些文章,更加让我觉得科普这个跨学科的领域没有自己的固定战场,这就像是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一样。

科普,科学传播,公众理解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公众参与等等都隶属于科普,但是似乎又都游离于科普之外。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范畴和边界,而科普呢?只能在这些夹缝中存在和发展。科普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仗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研究及其发展。难怪Delfanti在《科学传播将走向何方?》一问中质疑科学传播的圈子且往往聚焦于一个很小的议题,甚至有时候是自娱自乐的做法,其效果难以扩散开来实现最大化;也难怪M.K. Patairiya在《科学传播期刊:在不确定性中穿行》一文中认为非科普的核心议题试图进入核心领域,而把科普推向外围从而边缘化科普;也难怪《科技传播百科全书》中包罗万象,涵盖了各个领域;也更难怪科普还在百折不饶地寻在自己的学科基础,争取学科监制的发展空间。

既然从事科普这么困难,那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或者适合做科普呢?这个问题一时难以回答,但是一些材料给了我启示,M.K. Patairiya在《科学传播期刊:在不确定性中穿行》一问中说只有激情,爱好和个人兴趣是促使个体进入科学传播这个领域的一些动机。那么是否就意味着科普目前还不是一个职业呢?科普是公益事业,既然如此,那么从事科普的人就一定是有志愿精神的。科普是事业还是职业呢?“今天上班明天还想上班就是事业,今天上班明天还得上班就是职业”。另外一个方面,很多从事科普的人都有自己的事业或者职业,科普只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但不是绝大部分。这些人活跃在科普领域,但是科普并不是他们的第一职业。

法国天体物理学家Jean Audouze说他在退休后才进入到科学传播领域。一些知名专家也有过类似的观点,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做科研不好的人才做科普,科普被看作是不务正业。但是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科普目前还没有独立的建制,做科普的成果也无法纳入考核的范畴,科普人才晋升的通道狭窄等等。

科普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在行动上和政策落实上,虽然我们经常听到有关要加强科普,强化科普等等的说法和提法。但是在实际行动上却并没有实质的改变,更多的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是干打雷不下雨。有些人并不知道科普是什么,当然这不是说科普的定义是什么,而是说科普到底是干什么的。科普存在着边缘化的危机。有人说过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但是有时候生容易,活困难,因为活就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科普也是这样,存在容易,发展壮大却面临各种障碍。

成名成家之后做科普容易,有自身职业做科普也不难,因为这些已经和职称、收入等没有直接关联了。但是像以从事科普为生,或者说标榜自己的职业就是科普的人该何去何从呢?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679506.html

上一篇:科学传播的艺术
下一篇:儿童电视节目和科学

9 孙学军 田云川 杨学祥 李汝资 李璐 靳萍 陈冬生 刘立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