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学会

已有 4009 次阅读 2013-9-27 21:2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学是一种社会制度,17世纪罗伯特·波义尔杜撰了“无形学院”这个词语来指代“自然史”中有共同兴趣个体组成的非正式网络。在当代,对科学感兴趣的个体如果认为他们是社会事业的一部分,那么就会收益良多,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且与和他们研究类似的同行建立持续性的关系。自从17世纪以来,学会就存在着并且支持着它的会员。从牛顿和皇家学会的时代到当前的时代,学会让科学家和普通人都有受益,当然这是通过支持他们对世界深入了解的方式实现的。

根据玛莎·奥恩斯坦的观点,意大利是17世纪学会的诞生地。苏珊娜·泽勒认为学会共有三种范例:成立于1660年的皇家学会是一个精英组织,它帮助会员名共享科学活动并塑造科学政策;于1831年在约克成立的英国科学促进会则是一个更民主的组织,它在不同的地点召集会议并且支持会员开展科学探索活动;而本土的自然历史学会,包括那些专注于植物学,昆虫学,地质学和天文学的学会,它反应了维多利亚文化中业余自然主义者传统的流行。

泽勒注意到鼓励科学专业化的力量偏好于精英学会。马克·施瓦茨等人认为学会运动从欧洲最终拓展到了全球各地,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发展,知识的交流,以及科学的多元化。在21世纪,很多著名的学会也从本托扩展到了全球范围内,它们有同行评议的期刊,组织年度会议。

学会的功能

学会的功能通常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个体层次—服务其会员,另外一个是集体层次—让更广泛的共同体受益。

根据施瓦茨等人的看法,学会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让其会员受益:1)通过出版物和会议实现信息交流;2)共同利益的集体表征;3)职业网络和职业认同。另外,学会还通过行为准则和出版的标准及机制对其会员提供支持。

学会运营的期刊在促进科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这是通过把科学知识传播给更广大的科学共同体的方式实现的。出版物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为科学家提供了解决问题,界定新的探索领域的机会。作为主要科学出版机构的学会有责任决定这些提交的成果是否值得出版。

很多学会都有行为准则,这些准则描述的是科学家职业角色中的行为标准,以及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审查原则。这些准则代表了科学家这个职业的典范以及核心价值,然而最大的限制在于很多学会面临着通过一定的程序或者惩罚措施来执行这些准则的难度。

大多数学会的一个特殊使命就是促进公众理解与科学和技术相关的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目标,不仅因为会员拥有澄清这些议题的专业知识,还因为学会有能力把这些个体集中到一起。卡罗尔·罗杰斯认为,学会的非营利性,免税身份使得它们可以有更高的社会目标,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其特定的“选民”。罗杰是还注意到,学会确保了会费,出版收益,会议注册费,以及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捐赠。

四个世纪以来,学会一直通过学会运营的出版物致力于支持科学家,并且让知识更容易获取。但是根据施瓦茨等人的观点,电子时代将会彻底改变学会对研究进行传播的作用。

随着电子出版物的勃兴,一些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重复投资等。虽然普通公众和以前未知的合作者可以通过电子出版物参与到科研之中,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保护研究成果,以及研究人员自己的权利等等。

另外一个有关当代学会的问题就是新的传播技术的发展会导致学会失去其会员。这个发展过程可能会导致学会在会员及其共同使命方面失去存在价值,因为没有了会员,学会或称为盈利组织或者消失。施瓦茨等人认为大量的潜在会员现在已经开始通过机构的图书馆或者个体的邮箱来在线共享其职业兴趣,而不必成为某学会的会员了。如果信息交流和职业网络不再是个体成为会员的动机,以及人们可以通过更小的支出获得同样的产品的时候,那么不成为会员将会是支出最小的选择。

为了在21世纪再次繁荣兴旺,学会需要从新考察其角色。它们不能简单地作为期刊出版方或者学术会议组织方了。代表研究专业人员的学会应该促进相互支持、尊重,并鼓励其会员维持一个高产的职业环境,同时也要改善研究的一致性,从而使得其会员能够继续深化并丰富对世界的理解。

(整理自Encyclopedi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munication)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728388.html

上一篇:科研与科普结合
下一篇:七大事件之六

4 赵美娣 曹聪 喻海良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2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