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文化一议--宽容

已有 2389 次阅读 2013-10-24 21:0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在今天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之后,同《科幻世界》杂志副总编姚海军老师吃饭的时候谈到了科幻文学以及其他一些问题。前两天就想写一点有关文化宽容的问题,席间的谈话更坚定了这个想法—是为记。

 

现在全社会都在探讨创新的问题,似乎不和创新拉上关系都没有面子。但是如果包容和宽容,创新可能真的没有土壤,尤其是科技的创新。

科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同时也不能用非黑即白的方法来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些观点在本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也得到了有关专家的支持。科学研究针对的就是不确定性,探讨的是不确定性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有一种包容和宽容,允许科学研究的自由探索,允许科研活动结果的不确定性。

在广泛的社会层面上,我们也缺乏宽容和包容。“同行是冤家”可能就表明了宽容和包容的缺乏;本领域出现了新的伙伴,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事方法不是借这个台子一起唱戏,从而实现成就的共享,相反很多时候会去诋毁,甚至不惜“同归于尽”。

我们的公众也被培育成了追求绝对结果的行为,整个社会的文化也是趋向于对绝对结果的追捧,从而宽容不得任何非绝对的结果。他们不太关注科研的过程和具体细节,更关注科研的结果,因为这些非黑即白的结果可能更有利于他们做出自己的理性选择和判断,但是在做出这些判断的时候,科学事实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他们自身的立场和价值判断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上这种行为和倾向的后果可能是严重的,它会促使科研人员隐藏那些不确定性的东西,因为如果科研人员在某些发布的研究中陈述了这些研究中的一些不确定性,相信会有一些人对此进行抨击,“花了那么多钱,竟然没有确定性的结果”,似乎这些科研经费都白白浪费掉了,因为没有提出绝对的结果,这正是我们对科学研究的误解,不能宽容科研的不确定性。同时,媒体在这方面也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媒体为了迎合受众,更多的也是关注于结果的发布,而对科研过程和细节、科研团队的关注度不够,而正是后者才是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最佳素材。我们生活在科技包围的世界中,正如《当科学成为文化的时候》一书前言中陈述的那样“(人们天天都在接触技术产品),但是他们是否知道所有的这些都是长期且耗资巨大的科研项目的结果?也就是说是否认识到所有这些都是那些毕生都在孜孜以求的科学家的劳动成果?”这大概也说明了我们关注的是科学结果(技术产品),而不是科学本身和科学过程。

对科学不确定性的尊重也是宽容的一部分,科学的精神在于探索和质疑,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的存在,科学才不断地发展进步;而科学的进步也就是对不确定性的探索和突破,从而解决掉这些不确定性。传统上认为科学素养高就一定会对科学研究给予支持,并理解和鉴赏科学,欧美国家的调查已经对这个看法进行了否定,或者至少证明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要培育公众对科学的态度,宽容文化的培养也应该是一个环节。具体到科学研究,我们就理解科研过程,对科学持更宽容的态度,不能把科学绝对化,同时也不能期望科学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最后还是用《当科学成为文化的时候》一书的书名来结尾,既然科学已经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那么科学就应该和其他文化是并存的,如果可以并存的话,我们就应该有一定的宽容。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735794.html

上一篇:第一届Science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学术研讨会介绍
下一篇:第34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综述

1 郑小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