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理性与微科普

已有 2522 次阅读 2013-11-12 17:1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理性和微科普

在多元化的时代,科普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是媒介却越来越成为科普的中心议题,“媒介即讯息”这个说法在当前的时代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掌握媒介途径最多的人一定会是拥有信息最多的人,无论他是否去利用这些信息。虽然有些学者们仍然坚持认为电视仍然是科学传播的主要渠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已经如日中天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电视等传统媒体。这点可以从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相关数据中得到印证,同时2010年2月皮尤研究中心的《青少年对社会媒体及移动网络应用》报告中也支持了这种观点。

信息途径获取的多元化,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信息消费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可以在泛在环境下获取自己的目标信息,另外一方面也给科学传播或者传统的科普提出了挑战,即如何确保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前不久有关媒体针对网络上众多大V用户所发布消息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发出了质疑,而有关网络谣言的相关话题也成为了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题材。

同时,在《中国科学报》上发布的《回归科学精神,拒绝低俗迷信——致全国知识界的公开信》也得到了广大科学工作者的支持;有关科学精神、科学理性、低俗迷信等词语再次成为了媒体热议的词汇。虽然其活动发端于王林等所谓“大师”的“倒台”,但是其影响已经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层面,再一次引导人们去思考科学理性的话题。

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迈入了“微时代”,微信,微博,微视频等等成为了城市居民信息消费的重要途径和选择。这些“微途径”迎合了广大信息消费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利基网络;同时也使得信息消费者成为了所谓的“低头族”,平均每四分钟就要低头看一下自己的手机。如果说手机的通信功能没有弱化的话,那么至少其他功能也在不断地得到强化。在这种信息消费的“快餐化”和碎片化的背景下,微时代对理性微科普的呼唤也愈加强烈。

而至于什么是微科普,我想它应该是能够用通俗简短的语言阐述一个科学道理或者科学事实,它不是长篇大论的科普文章,“浓缩的就是精华”也许能对微科普进行最恰当的概括。

通俗地将,微科普应该是“一句话科普”,这样才能更适应碎片化的信息消费习惯。但是微科普虽然短小精悍,但是更应该注重理性。我们日常谈论的科学素养涉及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但是相较于科学知识来说,“后三科”(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更加重要一些,也更需时日来培养,笔者也曾在多种情况下阐述过这种观点。因为科学知识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更新,在这种情况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培养怀疑探索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有了这些工具的武装,公民或者说信息消费者才有可能去辨别真伪,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利用科学知识做出理性的科学判断,从而指导个人的实践。

在对各种“大师”追捧的热潮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公众的不理性,当然这其中有科普的缺位,也有广大公众的盲从和非理性。正是这种科普的缺位才呼唤我们应该加强科普工作,引导社会舆论,增强科学理性。当然理性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润物细无声”是常态;理性也不是口头上的标语和旗帜,而应该内化为一种行动。在我们呼吁社会回归理性的同时,我们自身也应该去践行科学理性。

微时代的科普会更加贴合公众的需求,因而也更应该注重理性。“流言止于智者”,作为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公众在“消费”信息的过程中应该“去伪存真”,提高个人的科学理性,同时也通过这种理性去影响其他的信息消费者。但是如何做到科学理性还是需要全社会共同付诸实践和努力的,当然这其中科学共同体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起科普的责任。

 

本文刊登于2013年12月13日的《科技日报》,网络链接为 http://www.stdaily.com/pl/kjjy/201312/t20131213_605148.s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741169.html

上一篇:多读文学小说益处多
下一篇:第五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成功举办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