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科学的受众 audience for science

已有 2475 次阅读 2015-1-14 09:0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学的受众 audience for science

人们指责说科学新闻记者对科学和“客观性”都顶礼膜拜(on a pedestal)。通常,科学新闻记者为那些对科学感兴趣、相信科学的价值且决定对科学给予支持的人撰写新闻。这是一种类型的科学新闻记者,他们可能不会恰当地处理一些争议性议题并且有时候只是想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是充当社会的监视者。

所以特别讽刺的是说服研究表明最具说服性的信息通常具有两面性,即acknowledgingcriticisms以及supporting arguments。

当人们认为自己伦理的、环境的、健康的、安全的、经济的以及其他基于价值的关切得到关照而非忽视的时候,他们对科学的支持会最强力。而学者描述的科学的关注的受众或者感兴趣的受众在接纳科学新的发展方面可能是存在着倾向性的,他们只是少数。忽视对科学的批判、无法解决公众的关切且自认为受众会喜欢绝大多数科学的科学新闻在从公众的其他群体中获得支持方面很可能会是无效的。

然而多数科学新闻似乎认为存在着亲科学的(proscience)的同质化受众—也就是所谓的“粉丝”—并且会忽视很多典型的读者,这些读者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并不是总是毫不怀疑地认可科学上具体发展的价值。实际上,科学的受众是多元的—也不同于科学新闻记者所想象的那样。

只为科学的“粉丝”撰写的科学新闻或者“改变”科学观的新闻会失去一次重要机遇。在自由民主理论中,自由观念的市场能够促进健康的民主辩论。公共辩论,公共参与以及对批判和关切的考虑应该得到鼓励。这是科学的旨趣,也是民主的旨趣。

和大多数原则一样,这也可能存在着例外。有时候社会耗尽了所有的时间用来辩论。比如,专家告诉我们说我们现在必须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类似的是,迫在眉睫的流行病,食品安全危机,飓风疏散以及其他社会性突发事件都要求有迅速的集体行动,而非进一步的讨论。然而,长期来看,培养公众对科学的支持取决于我们能否更好地利用公共协商的机会。

科学受众的多样化

在科学上单一的、同质的受众是不存在的。相反,受众的范围广泛,他们层次不同,对科学的兴趣不同。关注的受众只占一小部分,他们对科学的最新发展紧追不舍,他们包括科学工作者,投资人,以及那些对科学只是感兴趣的人,在科学受众上还存在着很多其他群体,他们对科学的发展轨迹也很关切,特别是科学触及其生活的时候。

在高科技经济以及依赖于科学的社会中,很多人认为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取决于科学、医学、环境和技术的进步。为了在更广泛的社会成员中赢得对科学的兴趣和支持,科学传播者需要把科学的发展与日常的各种关切联系起来。只把目光着眼于最有激情的那部分受众可能无法获得潜在的受众。

每个人都靠技术来工作,游戏,去杂货店买东西;每个人的健康都取决于良好的医疗服务;每个人的生活质量都受到我们保护环境的努力的影响;每个人的工作都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

换句话说,几乎所有人都在一定条件下对科学的某一方面有所关注。只是有时候需要向人们展示着其中科学和其他方面的关系。

科学的受众包括工人,护士,医生助手,病人,厨师,球场管理员,园丁,程序员,士兵,海员,农民,学生,林务人员,交通规划者,教师,消费者,喜爱公园的人,管理公园的人,车主,骑行爱好者,飞行员,环保人士,自然资源管理者,电子产品的设计者和用户,以及所有需要医疗服务、交通、住宅、工作以及食品的人,一句话,所有人都是科学的受众,不仅仅是极客和书呆子。

人们对科学和技术感兴趣不仅仅在于科学和技术有时候能提供帮助,而且在于科学和技术有时候似乎会有害:当科学威胁到其环境的完整性,挑战其生活方式或者伦理原则,或者让其自身和家庭身处险境的时候。很多时候知识或者意识与态度之间并不总是相关的一个原因可能在于人们已经相当地消息灵通了,而不仅仅因为他们是粉丝。

科学传播者需要从这些受众的大处着眼,并且不能只把目光放在为一小撮受众提供信息方面。

虽然一部分科学和技术广播和出版物旨在针对那些对科学有特殊兴趣的群体,但是报纸则不然。报纸目前的趋势是压缩科学版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令人遗憾的,但是如果把科学和技术放在头版上,那么它可能被看作是生活和经济的普通部分。


(编译自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859285.html

上一篇:《科学家生存指南-科学传播》第四章-讲好科学故事(1)
下一篇:康乃尔大学传播学系在读博士贾鹤鹏到我所做学术报告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