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 Phound Wa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rasater

博文

快速获取文献图中的数据(图)

已有 23176 次阅读 2012-10-8 22:10 |个人分类:Software|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文献, 数据, 快速


快速获取文献图中的数据

快速获取文献图中的数据.doc



 

主要是以Graph Digitizer ,以GraphDigitizer 2.15为例。 首先安装好Graph Digitizer 2.15。下载地址:(破解版)http://emuch.net/html/200706/500205.html(先安装exe,后破解)

或者在本博文下载:

Graph Digitizer 2.15.zip

首先选好自己有提取的数据的图,对于pdf的文件用“照相机”工具截取图:

将这张图在 程序----附件-----画图里打开,去掉不要的一些东西(用橡皮檫),如下:

然后复制,在Graph Digitizer 2.15打开,如图:

于是可以得到:

接下来选择数字化区域:

1.选择区域

比如选择如下图的红色虚线所示的区域:

2.数字化

按下数字化区域, 

弹出几个框,分别选择  yes------ok

 

 

于是便得到了我们的数字化结果:

接下来,把这些数据保存为. dat 文件,然后用origin打开,通过线性拟合分别对XY轴就行处理,于是就近似得到了文献的数据。

 

 

一个比较全的介绍如下: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79264039.html&__bd_tkn__=23b2562a712b90204205b865e3fc2dbf9914bbfe8078338d51fed8133ea5c69d362ad36bb4bcda3b39bb3949f6bbe47087ac3af56e60b1f4e7eb60157a5bf4309b63a9fb570f03de01252779d43bcc0e39739c710d23bf8cd24c357e752c432bb9140b333ab4a9a9ee09f5accbdc8d02cc3522f14ba1

使用场合:1、想引用别人论文中的某个数据(曲线)图,但论文中没有这个图的数据,直接把图抓过来显得太逊了,希望提取出这个图中的数据信息生成矢量图;2、希望从这个图中提取出数据用于自己的研究;

软件来源:此软件由俄国人开发(好多这种功能强大的小软件都是俄国人开发的,pfpfgetdata-graph-digitizer.com上可以下载到试用版,21天的试用期,好像无功能限制,目前最新版本:2.24,有中文和英文界面可供选择,其他有俄文、乌克兰文、日文、朝鲜文,居然还有印度尼西亚文(开发者有印尼朋友?);

使用方法:

1 启动GetData GraphDigitizer,打开要处理的图像文件;

2 设置背景颜色和曲线颜色(操作->设定背景/线段颜色),后续拾取数值点的操作要基于颜色信息;

3 设置坐标轴的位置和起始值范围(操作->设定标尺刻度

 

4 “操作->数字化区域,启动数字化区域方法提取数据点,曲线上提取点的密度由操作->数字化区域->栅格设置dx的值控制(值越大越稀疏),设置好栅格后鼠标变为黑色箭头,用之拖出一个矩形区域,区域内部的曲线就会被自动提取了。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非常简单的(一次操作)提取出所有的数据点,如果选上了不想要的点可以用操作->数据点移除器去除,如果点的顺序不对可以用操作->重新排序工具改为正确的顺序;

4.1 另一种自动跟踪线段方法需要多次手工选取曲线上的点,比较麻烦;

另:1 选取刻度点的时候,微调鼠标位置的方法是按住Ctrl再移动鼠标;

 

2 如果有两条颜色不同的数据线,只需要抓其中一条,则可以指定线条颜色和背景颜色,这样就不会受另一条线的干扰了;

 

3 如果曲线在某些地方变化剧烈,需要增加一些点,【操作->点捕捉模式】,点选需要增加数据点的位置,然后用【重排序工具】重新排列就行了;

 

4 “设置->语言中可以更改界面的语言

 



https://m.sciencenet.cn/blog-434633-620485.html

上一篇:20120928今日小结
下一篇:Pyridinium和Pyridine区别

4 夏明军 余世锋 周素勤 crystalxuel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