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我们应该给那些脆弱的心灵更多的呵护 精选

已有 5483 次阅读 2015-5-25 22:1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心理干预, 姜东身

有人生来就比别人心灵脆弱,有人因不利的环境变得更加脆弱。如果有可能,我们应该给予这些脆弱的心灵更多的呵护,尽管我们总是抱着美好的愿望:脆弱的人面对生活的磨难,早晚有一天会变得强大起来。事实并非如此。

敏感的人,偏激的人,其实同样都是心灵脆弱的人,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面对这类人,人们的本能反应不是接近,而是远离,甚至厌恶,结果有意无意中促发了一个又一个悲剧。

这些年,从学校到工作岗位,接触了很多人,也接触过一些偏激、敏感甚至有轻微抑郁症的人,结果有悲有喜。读研时隔壁宿舍的一个女同学因为失恋,精神受到刺激,出现轻微的精神分裂症状,总是喜欢自言自语,唠叨,结果同宿舍的人没有一个同学帮助、安慰她,相反表现出了很强的厌恶情绪,以致不久,这位同学就因为严重精神分裂被送进安定医院。还好,治疗比较及时、成功,半年后重新回到学校。导师人不错,高抬贵手,使其延迟一年答辩,最终顺利毕业。我和这个同学其实还算走的近的,也经常晚饭后一起散步聊天。同宿舍的同学劝我,还是离她远点吧,省得万一她有什么意外,人也粘点晦气。

无独有偶,对一个比较偏激的作者,也曾有人劝我,不要太好心,还是保持距离,否则将来万一他出什么事情,说不清,搞得你也不愉快。人们就是这样常用“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看待我们周围的“准精神病人”。即使是最亲的亲人,也往往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呵护那些原本就已经受伤的心灵。最典型的例子,“文革”中有很多人不堪受辱,选择自杀,这些人其实都是心灵脆弱的人,而无一例外是没有得到亲人朋友的呵护,绝望中选择死亡。

当然,心理干预是一门很专的学问,涉及很多的学科。在我国,一方面这方面的专业工作者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另一方面人们对心理干预的认知度严重不足。前些日子,同一个亲戚刚刚结交的女朋友聊天,她现在留在北语大当辅导员,谈到高校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这方面的工作很难做,风险也很大,需要学生、学校、家长、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配合。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往往不愿意主动去找心理咨询师,觉得是不光彩的事情。而周围的人又不理解,心情越来越糟糕,一旦遇到外来刺激,就会出现极度偏激的行为,比如自杀,甚至杀人。其实,如果能得到有效的干预,悲剧也许可以避免的。

关于姜东身同学的跳楼自杀,表面看起来是因为师生不合,毕业论文没有通过答辩,其实这仅仅是一个诱因,他肯定早就有精神问题,而没有引起周围人的重视,尤其是学校,应该可以看出些蛛丝马迹,不知是否做过什么努力。出了这样的悲剧,谁都不愿意看到,学校没有面子,导师估计更是难安,也许,是两个都有精神疾患的人碰到了一些,你让他们如何相互呵护?心理干预,不但对学生,也可以对老师。因为精神疾患不会因知识的积累、年龄的增长、职位的高低而远离。

近年,高校出现过多起学生自杀事件,外界原因看起来很多,但没有针对一些学生进行及时必要的心理干预,是个重要的原因。学校应更多承担起呵护脆弱心灵的作用,尽管这很难,但其重要性应比关注学生的学业更甚。社会环境的恶化,使原本就不强大的众多心灵遭受更多更强烈的外界刺激,没有多少人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该适当学习点心理学,在调整好自己心态、幸福生活的同时,也以释放正能量、积极的心理干预,给需要帮助的人更多的爱,给脆弱的心灵更多的呵护。尽管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这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最后再闲扯一句,人与人之间是讲缘分的,师生之间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缘分,很难相处好,现在很能理解那些选择中途退学,不再坚持的学生。




https://m.sciencenet.cn/blog-438991-893075.html

上一篇:初夏时节,芍药花开
下一篇:公园里来了新客人——水葫芦,会不会反客为主呢?

21 武夷山 刘立 邵鹏 吕喆 王善勇 陈小润 李世春 刘玉仙 李学宽 李建雄 尉石 陈儒军 文克玲 陈国文 郑永军 梁进 刘继顺 陆俊茜 刘建栋 wangqinling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