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普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instein

博文

科学史上的奇迹年 精选

已有 10352 次阅读 2016-3-2 15:18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爱因斯坦, 牛顿, 奇迹年

按:这是笔者参加2015年年底由《中国科学报》等组织的“科学精神与中国精神”诗歌大赛的获奖作品,忝列二等奖,网络首发。


那是1665年的夏天

因鼠疫你从剑桥回到故园

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

你的才思喷薄如泉

在数学上

——二项式定理你荆棘披斩,流数法[1]的运用如鸿蒙开元

在天文上

——万有引力定律你堂奥初探,后来哈雷的预言[2]靠它成了经典

在光学上

——你把白光的秘密完全呈现,三棱镜折射出了七彩光颜

任何一项成就足以名垂青史

二十四岁的你已经囊中全揽

伽利略和开普勒后继有人

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笑傲群贤

诗人蒲柏[3]对你敬佩不已

他说自然之律在幽冥中亘古长眠

上帝说,让牛顿来

于是一切光照宇寰

 

那是1905年伯尔尼的斗室一间

在专利局的空闲中你挥笔运算

少年时代的追光疑窦

在相对论的时空中找到了释诠

这是奥林匹亚[4]的万丈光芒

让世纪之交的“乌云”[5]烟消云散

两条简明的基本原理

把时间和空间紧紧相连

此后你继续拓荒

把质量和能量牵上姻缘[6]

你还解释了光电效应

是量子论提出后的第一次回音呐喊[7]

光的波粒二象性也无余一览

因此十六年后你诺奖折冠

布朗运动研究也留下了足迹

原子的实在性无可争辩[8]

众人惊叹于你的奇迹

你忘我地拔动宇宙的琴弦[9]

 

回望科学史上的两位巨擘

他们是才智和时运共结的硕果

浩浩荡荡的科海洪流

激励着后来者扬帆碧波


[1]流数法是牛顿创立微积分时运用的方法。

[2]英国天文学家哈雷(1656-1742)对1758年哈雷彗星回归的推测主要依靠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3]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1688-1744)盛赞牛Nature and Nature's laws layhid in night: God said,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4]“奥林匹亚科学院”是爱因斯坦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期间,与几位好友创建的一个讨论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兴趣小组,对爱因斯坦早年的科学研究起到了激发作用。他晚年曾几次深情回忆他们自由讨论的生活。

[5]这里的“乌云”指的是19-20世纪之交,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逊(1824-1907)指出,在物理学的“天空”上飘着两朵“乌云”,一朵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结果,另一朵是黑体辐射中的“紫外灾难”。这两朵乌云导致了(狭义)相对论与量子论的诞生,1905年爱因斯坦对前者做出了主要贡献,对后者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6]这里是指他1905年推导出的质能方程:E=MC^2

[7]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的光量子(后来又被称作光子)假设,用以解释光电效应。这是1900年普朗克(1858-1947)提出量子论之后首次运用该理论的重大突破。

[8] 1905年爱因斯坦完成了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一篇是其博士论文),是准备解决长期争论的原子-分子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1908年,法国物理学家佩兰(1870-1942)证实了原子-分子假说的可靠性。

[9]爱因斯坦喜欢拉小提琴,另外美国物理学家布莱恩·格林有本书叫《宇宙的琴弦》(中译本书名,英文the elegant universe),这里借指宇宙的奥秘。

(图片来自网络,与本博文无直接关系,引力波的发现与爱因斯坦有关,就拿过来,仅供欣赏)

相关链接:

过去,笔者还写过相关内容的博文,有:

同名随笔:科学史上的奇迹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737076.html

大鹏何以冲九天——1905年物理奇迹年探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737456.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451927-959970.html

上一篇:UC.伯克利Bancroft图书馆的开放日
下一篇:伯克利一MBA学生发明“智能邮筒”,赢得百万美元创业资金

41 许培扬 谢平 徐传胜 李颖业 高峡 郑小康 武夷山 鲍海飞 徐长庆 姬扬 杨正瓴 施郁 刘钢 黄永义 蔡小宁 张钫 尤明庆 朱晓刚 杨远帆 张晓良 王勇 徐令予 陈冬生 田云川 韩玉芬 付雷 康建 赵美娣 李土荣 谢力 魏焱明 黄荣彬 刘立 朱林 xlianggg biofans kuishitianji bridgeneer wangqinling ymytm kxd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