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食话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xlh2008 要想得到常人所不能得到的,就得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

博文

【藜麦专题】“蒙冤”的藜麦,不用为食用藜麦感到内疚

已有 4037 次阅读 2016-9-7 10:18 |个人分类:科普创作|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藜麦

在2013年1月,农业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在网络上注意到有关藜麦的一个激烈的争论。即,富裕国家的人民是否应该对食用藜麦感到内疚。

这是对“超级食物”狂热的新高度,美国和欧洲都大量的食用藜麦——坚果味道、富含高蛋白的大米替代品。全球藜麦的价格在2006年到2013年几乎翻了两番。

一些评论担心西方对藜麦的狂热会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的穷人,藜麦曾经是他们滋补的主食,现在再也吃不起了。”乔安娜在《卫报》撰文批评道。然而,这篇文章也引来其他专家的反驳,价格上涨将是种植农民的福音。

关于藜麦的争论是激烈的,但是对于马克来说都是不痛不痒的,“这些争论的论点都没有很好的数据支撑。”他说。因此,他开始搜集相关的数据。

三年后,马克与约翰娜.法哈多-冈萨雷斯、赛斯.吉特合作发表了一篇关于他们调查的论文。结果令人惊讶,不仅秘鲁的农民在藜麦热潮中获益,甚至那些不实际种植的藜麦消费者们也获得切实的好处。

秘鲁在藜麦热潮中如何收益?

搜集秘鲁家庭收入数据并不容易(尤其因为许多贫穷农村家庭的收入来源不同)。但是秘鲁政府确实每年开展家庭消费支出的详细调查。

经济学家倾向于认为这些支出与福利是有很好的相关性。如果一个月的支出增长,那么可能是因为价格的冲击。但是如果支出连年持续性增长的话,表明人们越来越富裕。

马克和合作者利用调查把秘鲁人民分成三个不同的组,如下图所示:1)藜麦生产种植者(橙色);2)藜麦消费者但不是种植者(灰色);3)既不是藜麦种植者也不是消费者(蓝色)。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支出是如何随着时间延长改变的。

这并不奇怪,在2006年到2013年藜麦价格上涨时,藜麦种植者的处境比以前好得多。令人惊讶的是,秘鲁藜麦消费者终结了境况向更好地发展。事实上,藜麦种植者似乎比消费者有更好的福利增长。作者通过回归分析估计,藜麦价格每增加10%就会导致藜麦种植者家庭的平均福利增加0.7%。(同时在秘鲁他们控制了经济增长和很多其他东西的发生。)

马克推测,藜麦种植者收入增加可能会惠及通过增加开支和经济活动等地区的藜麦消费者,虽然效果小但是统计学是显著的。

可以肯定,有很多事情该研究无法告诉我们。它没有告诉我们秘鲁的藜麦消费者如何适应更高的价格——他们可能食用更多的大米和土豆来代替藜麦。它也不会告诉我们另一个藜麦主产区——玻利维亚的情况(尽管可能预期有一个相似的影响)。但是它确实表明,一般而言,西方对藜麦的狂热使秘鲁的家庭广泛受益——甚至是非农民。

马克说,“我认为整件事给我们的教训是,在我们做出关于我们饮食模式改变影响的任何声明时,我们真的需要考虑数据而不是猜测的方式,那将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实际抵制藜麦,因为在当时确实有一些人暗示这将不会使种植家庭获益——至少根据我们的研究。”

在任何情况下,藜麦价格近期已经回落到2010年前的水平,因为市场已经适应,并且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的产量已经随着不断增长的需求有所增加。(在过去,秘鲁的藜麦大多产自普诺和库斯科的传统种植区,如今,种植企业采用现代农业方式在阿雷基帕地区种植藜麦。)

“我很好奇想看看是否有人研究价格下降会给人们带来什么,”马克补充道,“可能有些人会愈加贫困,但是再一次,我们在大胆陈述之前,应该考虑奇闻轶事以后的问题。”

顺便说一句,还有一个稍有不同的问题,藜麦热潮会不会影响藜麦作物的多样性。从技术上讲,在南美洲有3000多个藜麦品种,不同的村庄依赖稍有不同的品种。但是西方国家民众的胃口仅仅对很少的藜麦品种提高要求——尤其是红色和白色的藜麦品种在超市最常见。

秘鲁政府已经展现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决心。国际贸易中心这项研究发现,秘鲁的农民愿意种植其他品种以换取小额薪资。因此,从理论上讲,这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问题,但是它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

另外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高企的藜麦价格给安第斯山区带来一些问题,如藜麦的高价促使当地种植者养成了不良种植习惯,比如滥用杀虫剂,忽略作物轮作,过度种植藜麦等。此前,为了降低气候变化和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安第斯山区的种植者传统上实行混种,在保障作物的多样性同时也维持了土壤的肥力。




https://m.sciencenet.cn/blog-459863-1001377.html

上一篇:辣到人失聪的“死亡辣面”你敢挑战吗?
下一篇:春雨医生创始人心梗去世,中青年请善待自己

3 李延谦 杨正瓴 刘光银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