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正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s007 欢迎腾讯微博联系:寻正(xunzhengxz)

博文

感冒——小伤寒的大道理(1) 精选

已有 9096 次阅读 2013-12-4 13:07 |个人分类:医学普及|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感冒, 纽约时报, 伤寒, 中文网, 上感

寻正

【发表于《纽约时报中文网》“科原知趣专栏”,欲转载者请与该报或作者联系。】

有些人想要嘲笑一个医生的技术水平,往往会说,他呀,连一个小小的感冒病都治不好!那位医生或许真的很差,但如果知道任何医生都既不可能治得好感冒,也不可能治不好感冒,恐怕他们的脑门上就要出现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感冒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常见的疾病,几乎人人都难以幸免,而且每人一年都要得上好几回。据加拿大职业卫生与安全中心等机构统计,成年人每年平均会有2-3次感冒,而小孩则有5-7次,多者几乎月月感冒,中国人口13亿,每年估计有40亿次感冒发生,因此产生经济损失达数百亿乃至上千亿。

感冒自古以来就常见不鲜,以至于古代医学家达到几乎视而不见的程度,尽管从古代典籍中都可以看到描述感冒症状的文字,而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疾病却是近代的事,中外亦然。

感冒在英文中称为CommonCold,直译成中文就是“常见冷”。这一说法起源于16世纪,因为感冒的症状跟人处于寒冷状态时相似,许多人认为它就是寒气及体的后果。另一个与感冒分不开的疾病是流感:Influenza,该词起源于意大利语,意思是影响,原来指异常星相的影响,后来也跟寒冷联系在一起,病名改称influenza del freddo,即感冷,“冷的影响”。

在中国医学经典中对寒冷的病理作用描述无所不在,《黄帝内经》称之为伤寒,后来张仲景撰《伤寒论》,几乎把寒冷当作万病基础,到了明清时代,感冒已经成了独立的病种,但和西方学者一样,中医学者始终没有分清楚感冒与其它更严重疾病的关系,直到19-20世纪诞生现代医学。

感冒一词的意思是冒风感寒,冒者,浅也,感者,受也,感冒就是人体受寒气入侵浅表所发生的疾病。清人伪托张仲景的《重订通俗伤寒论》一书命之名为“小伤寒”:“一名冒寒。通称四时感冒。如冒风感寒之类。皆属此病。”明代戴元礼所著《证治要诀》中称,“感冒为病。亦有风寒二证。即是伤寒外证。初感之轻者。故以感冒名之。若入里而重。则是正伤寒。”

由于感冒如此常见,古代医家无法分辨它和人体发生其它一些更为严重的疾病之间的关系,因此,往往误以为它与严重的“伤寒”是一样的疾病,差别只是在于感冒的严重程度。

流感,即流行性感冒,表达的是流感的传染性,其实其它感冒类疾病也有传染性,因此古人并不太容易分开,但古人无疑是认识到了这一点的,在《诸病源候论》中这样写道:“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

在人们认识不到感冒的真正病因时,他们只能猜想,“风邪寒气”入体导致了“小伤寒”,这大致还是对的。感冒是一种病原性疾病,它的病原大多是病毒,古人看不见病毒,所以他们对“小伤寒”与“正伤寒”之间的关系就理解错了,小伤寒和大伤寒没有关系,小伤寒不治疗,不会转变为大伤寒,而且感冒与寒冷与凉风几乎完全没有关系,感冒是因为我们感染了病毒。

感冒是病毒性疾病,它究竟是什么病毒引起的呢?

发现病毒是20世纪的事情,在1933年,来自英国国立医学研究院的三名学者报道了他们针对流感病原的致病性研究,他们把采集自流感病人鼻喉腔的过滤液接种到雪貂,产生了流感,过滤液能过滤细菌,他们实验也就证实了流感的病原是比细菌更小的病毒。在1956年,美国霍普金斯的普莱斯(W. H. Price)分离并鉴定了最常见的感冒病毒:鼻病毒,同期美国军医也发现了呼吸道合胞病毒

随后各种副流感病毒被鉴定出来,在1959年被归类于副流感病毒,它们是仅次于鼻病毒的常见感冒病毒。在1965年英国的感冒研究小组发现冠状病毒,它也是感冒的重要致病病毒之一,在21世纪初让中国人高度神经紧张的萨斯病(SARS)病毒,其正式名称就叫萨斯冠状病毒。

其它重要性相对较低的还包括腺病毒(1953年发现)肠病毒(1955年确立)、以及偏肺病毒(2001年发现)。除了这些病毒外,还有20%-30%的感冒病例不能找到明确病原,学界偏向于认为他们感染了未知病毒。

就像癌症不是一种疾病一样,感冒也不是,它们都是数种疾病的集合。癌症的共性是其发生发展机制,而感冒的共同特点是相似的症状。因为不同的癌症治疗愈后转归全然不同,癌症又事关生死存亡,单纯地诊断病人为癌症是不可被接受的。感冒则与之相反,虽然病因不同,发生发展也未必一样,但其治疗与预后有极大的共同性,所以临床诊断感冒是目前通行标准。

感冒在医生那里多半会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虽然听起来更为正式,却并不完全准确。上呼吸道的感染不仅包括这些常见的感冒病毒,还包括其它的致病细菌与病毒,上感是一个比感冒更大的框,感冒只是其中的一类疾病。

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感冒在古代的确就是上感,从症状学上鉴定出来的感冒要包括那些细菌性的上呼吸道感染,比如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猩红热与喉炎,在缺乏抗生素的年代里,这些细菌感染的病情发展也跟感冒相似,对于古代医家来说,将它们跟感冒区分开来既无理论价值,也无实际效用。

古人认为感冒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更为严重的伤寒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以引起感冒的肠病毒为例,轻者只有感冒症状,重者可以引起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严重疾病。研究者一度将肠病毒的伊科病毒命名为细胞毒性孤儿病毒(ECHO是这一命名的简称),以期望找到相应病病毒的典型临床表现后重新归类,但最终因它们缺乏典型临床表现而归为一类。对于细菌性的上感而言,比如猩红热,如果续发菌血症,可以到达内脏各个器官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可以危及生命。因此,古人固然有错,也并不离谱。

表1:感冒的病毒性病原分布

病毒中文

英文

致病比例

发现确认

鼻病毒

Rhinovirus

30-50%

1956

冠状病毒

Coronavirus

10-15%

1965

流感病毒

Influenza  virus

5-15%

1933

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5%

1956

副流感病毒

Parainfluenza  virus

5%

1959

腺病毒

Adenovirus

<5%

1953

肠病毒

Enterovirus

<5%

1955

偏肺病毒

Metapneumovirus

未知

2001

未知病毒


20-30%

未来

注:源于T. Heikkinen & A. Järvinen Lancet 2003; 361: 51–59




https://m.sciencenet.cn/blog-460310-746977.html

上一篇:立足五斗米、做纯粹的科学——纪念诺奖巨匠桑格
下一篇:不仅仅是测序

20 郑小康 刘福利 吕洪波 文克玲 李宇斌 梁建华 张亮生 鲍海飞 冷永刚 袁海涛 王桂颖 王春阳 张能立 唐凌峰 ddsers anran123 tuner aliala yunmu sxpca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