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着是美丽的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trilibin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烟草行业烟草工艺重点实验室

博文

【热点观察】CORESTA2022现场直击(六)

已有 1506 次阅读 2022-10-26 17:32 |个人分类:【热点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这几天陆陆续续的有朋友@我,问我如何进入会议开始学习,当然这个@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然只能看看我写的体会,感想,分享作者版权的一些精彩的亮点PPT页面,最终落得一个“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都没有”的感慨,不如立即行动起来@我,非诚勿扰。

最近居家办公,科研工作者的优势在于守得住寂寞,合理规划科研计划,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决心,利用“桃花源”式的居家心态,创造出更高的效率,在科研,学生和知识分享上,网络的发达是我们永远不会孤立于“桃花源”中,白天工作时间中与行业内外多个项目组讨论了关于各自团队的进展情况,有感于这个时代,能让我们如此安心的开展科学的思考和交流,也深深感受到各个团队的勤奋努力和卓越的创造性。

我们团队在之前的博士生培养中一直在做颗粒模拟,以及在干燥过程表达上的应用,4年前在科技部资助项目完成后,似乎走向终极,任何人和我讨论这项工作时,我甚至会讲,“我们在内卷,能不能说点别的……”,我想我可能无法架构出其从基础科学问题到共性技术或者是实用技术间的桥梁。有时候工作中,在做一个方向时看不到未来,就像上述我们在烟丝颗粒模型方向的工作一样,在我们从事行业中的科研工作时,总是要有一个或者几个重大问题进行导引,纯粹的描述物理现象的工作如果时间过长既无意义,又是在浪费时间。我经常提醒自己“创新工作就是把一些零散的点连接起来”,这种连接使得我们将各种经验体验专注于某件特性的工作,并进行连接,架起连接的桥梁。

有时,也许放一放就是最佳选择……。

 

图片51.png

(一休~,一休~,休息,休息一下……)(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几天精心思考已经和目前开始从事的科研工作进行关联的时候,似乎四年前的工作开始重新启动了,可以很好的串接起来,“立即,马上”就和我的学生进行讨论,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我们如何寻找外部的帮助,以及我们需要重新构建什么样的科研条件,机会真的来了。

而大家的机会在哪呢?

“机会留个有准备的人”,那就让我们充满期待的参加CORESTA国际会议吧,就是一种机会。

当然今天的晚上的报告正如很多朋友们告诉我的那样,明天我对今天的报告解读会更精彩一些,因为今天晚上的报告基本上都是我们正在从事的方向,方式方法思路等等我猜想我们可能已经重复过提及过很多遍,然而我依然期待,期待在聆听报告的同时,灵感的火花不断迸发,因为大脑里现在面临的困难压力太多了。

昨天两场报告均是体外毒理学评估,虽然说上半场是电子烟专场,第二场是新型烟草制品专场我特别邀请我的两位同事和我一起讨论昨天听会的体会,对我们团队来讲,这个领域是新的,有点不太容易沉入进去。但没有关系,我们这里仅限于我们内部的理解并和大家分享。

虽然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我想方法上是有共性的,从报告中大家大多将新型烟草制品(电子烟/加热卷烟/口含烟 )与传统的燃烧型卷烟进行了对比,说说新型制品如何如何减害等等。正如BAT的ST48全面的文献综述所展示的结果,目前的科学研究对于新型烟草制品(尤其是电子烟)的产品评价是两种声音(图1)。那么真相究竟如何,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两场的报告吧。每个毒理学研究工作均有严格的样品化学成分计量信息和实验方案及结果,这样严谨的工作对于我们未来看新型烟草制品的发展是有参考价值的。这里我们主要关注报告中体外毒理学是怎样的评价流程方案,结果是什么。

 

图片52.png

图1 ST 48展示的文献调研结果

体外毒理学评估现在通常采用培养的细胞、组织器官和动物来评估样品的毒性,这也是遵循着一些生物学原则的。ST44和ST45都采用了动物来模拟评估电子烟不同尼古丁计量和吸入时间条件下对肺部系统的危害性(图2),并与传统烟草进行了对比。结果均支持了电子烟的危害性小于传统卷烟。有趣的是,不同性别的小鼠在烟气吸入期和恢复期的生理表现有明显的差异(图3)。

 

图片53.png

图2 ST 45展示的动物实验毒理学评估实验方案 
 

图片54.png

图3 ST44 不同性别的小鼠在烟气吸入期和恢复期的体重变化

其他的几份报告均涉及细胞模拟实验来评估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气溶胶的毒性,其中ST47提到他们的研究工作是“3D in vitro”,依托的是LM4E Borgwaldt Aerosol generator,我查到了这位演讲者对该仪器的评估,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https://doi.org/10.1016/j.fct.2018.02.005)。这里我想到了我们开发的“高通量气溶胶颗粒逐口捕集仪”同样是一个不错的传统卷烟/新型烟草制品气溶胶捕集装置(如图4所示)呢。

 

图片55.png

图4 高通量气溶胶颗粒逐口捕集仪(我们团队出品)

值得注意的是,ST49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图5和图6所示),我们做毒理学评估时,样品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提取气溶胶化学成分应预先考虑。

 

图片56.png

图5 ST49展示的气溶胶化学成分不同提取方式

 

图片57.png

图6 ST49展示的气溶胶化学成分不同提取方式下的毒理学评价结果


确实不懂,只能给大家分享这么多了。

回到今天两个半场报告的前瞻性解读,还是相当让人兴奋的,今天的报告均是围绕加热卷烟产品。上半场针对产品设计、模型构建及测试,下半场关注分析方法开发与应用。从上半场的七个学术报告题目来看,如图7,其中三个报告涉及加热卷烟热质传递过程模型构建的,分别为来自KT&G研究院的ST57主流烟气温度模拟研究、上海新型烟草研究院的ST58电加热卷烟关键组分热质传递数值模拟、如瑞升公司开展的ST61颗粒与片基烟芯材料在加热状态下烟碱、发烟剂及能源风味物质递送对比分析;还有一个来自中烟施伟策的ST59颗粒型加热卷烟烟芯材料制备工艺研究;此外,两个产品设计相关报告,分别为BAT的ST56引入桥接概念开展基于基础数据对产品设计的优化、南纤等三纤公司的ST60醋纤微球为原料的可降温低截留滤棒在产品中应用。下半场四个涉及到微量气溶胶中生物碱、羰基化合物、多环芳烃及烟草外源物质检测等测试方法应用,如图8所示。

 

图片58.png

图7 今天26日CORESTA会议的上半场题目列表
 

图片59.png

图8 今天26日CORESTA会议的下半场题目列表

当然,对我们团队而言,今天就是主场,重磅推荐开场报告,由Dr. Chuan Liu带来的ST55“从卷烟燃烧科学到驱动创新型加热卷烟产品开发”。正如我们所讲到的那样,在卷烟燃烧科学中,我们开展了太多看似“内卷”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来没有间断过,图9展示了我们在卷烟燃烧和解决热问题工作中的发展历程。从图中可以看到我们从2014年以后,开始得到比较快速的发展和陆续被这个领域所认可,Dr. Chuan Liu一直在影响和支持我们团队在卷烟燃烧领域的深入开展。今天,他将介绍如何架起传统卷烟燃烧机制驱动加热卷烟产品研发的桥梁,当然,自然烟气卷烟NSC技术是架起桥梁的典型成果。

 

图片60.png

图9 我们团队在卷烟燃烧机制和解决卷烟热问题中发展历程

正如Dr. Chuan Liu报告题目所言,NSC的创制是对卷烟燃烧科学深层认知的继承和发扬,并非一场对抗式的革命,从概念的提出到产品的实现,想来也有三年的时间,到今天在国际会议上讨论其产生的由来,(FARSTAR发时达)NSC产品也即将装箱出海,毋庸置疑,我们将会收到更多的声音反馈,今后我们团队自身及同合作方的创新工作终将在自我驱动与同行激励中勇敢向前。

敬请期待!首场报告北京时间:19点30分,朋友们可@我

今天是NSC值得纪念的一个时刻。




https://m.sciencenet.cn/blog-46539-1361038.html

上一篇:【热点观察】CORESTA2022现场直击(五)
下一篇:【热点观察】CORESTA2022现场直击(七)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