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着是美丽的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trilibin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烟草行业烟草工艺重点实验室

博文

【热点观察】CORESTA2022现场直击(七)

已有 1553 次阅读 2022-10-27 19:24 |个人分类:【热点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昨天晚上今天凌晨,欧冠小组赛第五轮尘埃落定,梅西两年前所在的巴萨像去年一年继续去欧联杯,太差了,可怜的C罗甚至连参加欧冠的机会都没有,最近37岁的C罗的提前退场的新闻不绝于耳,从C罗土伦杯赛出道起,一直没有成为我特别喜欢的球员,但我特别尊重C罗努力和奋斗,以及不服输的精神,曾经有一个人用一句话描述C罗:“除掉睡眠,人的一辈子只有一万多天。人与人的不同在于:你是真的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作为一名球星确实不易,每天都要不断的取得进步,对抗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那么舆论的压力,仍然努力来为我们球迷展现自己的精彩,唯一值得期待的是---=时间呀,能否慢些儿走……。

时间确实太快了,2003年的今天10月27,日,我也是怀揣梦想的青年,第一次穿上西服,系上领带,走上了博士答辩的舞台,经历过努力、挣扎、奋斗等等,当踏上演讲台的那一刻,看到我的老师王洋老师给予我一个增强信心的微笑,“加油,一定可以的”。这是永久的记忆……(插图为答辩后我和王洋老师的合影)工作后,有什么困惑,只要在晚上23点之前(科学家的日常,从不度假,生活规律)拨打0351-4048313这个号码,总能得到王老师热情洋溢的话语,解困惑,给动力,让我对科研工作获得持续的热爱,一直不断思考“除去睡眠,我是真的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

现在这个电话不用再打了,存储在我的记忆中,想念我的老师,我也只能用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回报老师对我的培养教育。

 

图片61.png

插图 我和导师王洋老师的合影(2003年10月27日,太原)

回到昨天CORESTA报告,思绪还沉浸在Dr. Chuan Liu精彩报告ST55带来的思考之中,此刻,想起莎翁那句耳熟能详的“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大家感受、评价艺术作品大抵如此,而对科学问题的认知和反馈呢?从量子的微观世界,到可触及的宏观领域,事物内在的特性已然存在其中,有时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可能是认知体系受限的表象。

Dr. Chuan Liu提到传统卷烟燃烧过程同加热卷烟(HTPs)受热过程基础规律存在相似,甚至有共通之处。图1从烟草热化学角度展示了卷烟燃烧过程物质生成,其中300~650℃温度区间对主要产物为焦油,包含较多的烟草风味物质,而高于650℃易生成HPHCs,350℃为目前加热温度上限。因此,加热卷烟自身其实是寻求烟草风味物质释放(“好抽”)与HPHCs(“减害”)的平衡。


图片62.png

图1 卷烟燃烧过程温度区间分布

图2从烟草热物理角度分析了加热卷烟烟气气溶胶中9种主要有毒物质分别对应的4种形成类型:(1)糖热解生成甲醛、乙醛;(2)纤维基质细胞壁热解和氧化生成1,3-丁二烯、丙烯醛及苯系物;(3)生物质未充分燃烧生成的CO;(4)蒸馏和热夹带过程中的B[a]P、NNN及NNK。作为一种产品呈现,减害可控条件下,消费者感官评价是值得我们格外关注的层面,应该从何处着手呢?如图3从燃烧三要素角度分析,就HTP产品当前全球布局而言,围绕温度控制,以PMI为代表的头部企业打造了坚实的知识产权城墙,为了突破专利壁垒,围绕氧气浓度调控的方向成为了充满挑战的新赛道。Dr. Chuan Liu提出“烟支端部进气是常规卷烟或HTP烟气生成和递送的必备条件吗”、“怎样实现氧气浓度的调控”的两个有趣的问题也正回击了我们先前的对HTPs产品设计的自我设限,跳出舒适圈,其实是另一番风景。

 

图片63.png

图2 HTPs烟气气溶胶中9种有毒物质形成反应类型
 

图片64.png

图3 关于HTP产品设计的思考

像我昨天提到的一样,我们团队在卷烟燃烧领域持续开展了太多“内卷”的工作,研究的历程是为了更深入、全面地揭秘卷烟燃烧过程蕴含的热物理、热化学、流场演变的科学规律。我们要做的便是借助前期卷烟燃烧原相重构的研究,实现NSC(即端部密封HTP)这一“Hamlet”更高阶的全面塑造。现在想来,当时标榜的“革命”性idea,其实早已蕴藏在卷烟燃烧的构象里。通过对温度场、流场的还原,NSC所谓的HTP“去氧加热”技术其实是卷烟燃烧过程中烟支内部气体达西流动结果的呈现,如图4。“哪有什么革命,是我们懂得太少”

 

图片65.png

图4 卷烟燃烧过程分析

前面谈的是Dr. Chuan Liu报告中NSC前世的追溯,当然,我们对NSC去氧加热技术做了具体的定义,相信熟悉我们团队工作的朋友对此并不陌生。NSC“去氧”和“气流通道”两个核心技术要素,使得其烟气气溶胶历经“自然生成--自由扩散--烟气提取”这一烟碱和烟草风味物质递送过程,如图5。NSC烟支在启动加热之初,氧气浓度迅速降低,且在去氧条件下抽吸过程中烟芯段温度趋于稳定性,均有助促进烟碱、甘油、水分基础组分(如图6所示)及烟草风味物质释放。

 

图片66.png

图5 端部密封(NSC)烟气递送机制
 

图片67.png

图6 端部密封(NSC)同端部进气两种构象HTP气溶胶组分分析

目前,NSC还处于成长期,我们团队围绕基础研究、技术推广、多元产品开发、产品安全性评价、市场化进程等多项任务同步推进,虽困难重重,但步步有回响,攀登者始终行进在通向下一个目的地的路上,过程和印记都格外美好。当然,各项工作开展期间,离不开业内同仁、合作方和朋友们的支持与鼓励,调侃下,像是说我们化缘的圈子也在逐渐扩大,期待NSC能够成为实现“好抽”兼顾“减害”的加热卷烟设计的技术支撑平台。

写到这儿,调整一个舒服的坐姿,继续开始CORESTA报告的精彩分享,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切不可错过难得学习的机会。

一款“好抽、减害”的加热卷烟产品开发,通常是需要在烟支设计和烟气释放规律研究上下功夫的。如云同瑞升公司联合开展的ST61展示了原料对加热卷烟烟气释放的影响。颗粒与片基烟芯材料,两种形态传热传质机理是存在差异的(如图7所示),那么在加热状态下烟碱、发烟剂及能源风味物质递送规律的差异如何?我们可以看下图8的结果,正是印证了颗粒性烟芯材料自身存在的一定优势。

 

图片68.png

图7 ST61展示的颗粒与片基烟芯材料对传热的影响
 

图片69.png

图8 ST61展示的颗粒与片基烟芯材料对烟气释放的影响

此外,中烟施伟策的ST59粉末成型加热卷烟烟芯材料制备工艺,如图9,通过烟粉模块中极细烟粉用于薄片成型后,片基理化性能、结构形态均发生较大改变,其负载能力和释放特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南纤等三纤公司的ST60醋纤微球为原料的滤棒这些巧妙的工艺设计均为我们提供了产品设计的新思路,如图10。

 

图片70.png

图9 ST59粉末成型加热卷烟原料制备工艺
 

图片71.png

图10 ST61展示的微球原料滤棒

产品设计如果再结合热质传递数值模拟,那么一定程度上是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KT&G研究院的ST57报告用数值模拟的结果向我们展示了HTP卷烟降温段打孔对主流烟气和温度的影响。无论是燃烧型卷烟和加热不燃烧型,打孔参数都是重要的设计参数,对于HTP卷烟而言,打孔对烟气传递和烟气温度是双重影响。这个工作研究了打孔的形状(图11为例)、尺寸、数量和排列方式以及打孔后的空气稀释率对主流烟气和温度分布的影响。图12是产品优化后的结果。

 

图片72.png

图11 ST57展示的孔形状对主流烟气释放和温度的影响

图片73.png

图12 ST58展示的孔物理参数优化后的提升效果

数值模拟就像“水晶球”一样能够给出答案,但是预测准确的基本条件是有合理正确的理论基础。ST58为上海新型烟草研究院的同事向我们展示了其在传热传质模拟模型上的工作(图13所示),报告结束后,我就给了高老板一个大大的赞,在工作中使用了放大模拟实验方法确实应该持续发展下去,期待我们接下来的更多交流。


图片74.png

图13 ST58展示的传热传质模型

下半场四个报告是分别是微量气溶胶中生物碱、羰基化合物、多环芳烃及烟草外源物质检测等测试方法应用。这似乎又到进入了我的盲区,谈谈我的感受吧。正是有严谨探究的分析工作者、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强大的分析仪器,才让我们看到了烟气中微量甚至痕量的物质!

接着回到今天两个半场报告的前瞻性解读,均以分析方法为主题。上半场针对烟草及卷烟烟气组分分析,下半场关注风味物质与水烟测试评价方法。

从上半场的六个学术报告如图14,测试方法包含烟草及烟草制品成分分析、烟气成分分析,如云南中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ST66采用新型近红外光谱(NIR)结合极限学习机(ELM)算法建立HTPs烟碱含量的预测模型,我们郑州院分享的ST70新型分析物保护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卷烟主流烟气中七种微量生物碱的准确性评价。分析方法分析效率、精密度的提高,有助于为我们科研日常工作提供更可靠的数据,回顾近期CORESTA分享的报告,“呵呵”一笑,其实分析领域也在“卷”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图片75.png

14 今天27CORESTA会议的上半场题目列表

下半场五个学术报告如图15,其中开场报告是由BAT带来的有意思工作ST72,以带有胶囊卷烟为对象,借助统计学分析揭示理化分析同感官评价的构效关系,以探究感光评价的替代方法,我个人是十分期待这项有趣工作的精彩呈现。同时,还有Labstat带来的采用GC-MS用于风味物质分析、监测的定量分析的2个报告,同样期待他们在常规分析方法中引入的创新工作分享。此外,2个来自Lauterbach & AssociatesST75和ST76关于水烟的报告。关于水烟的研究工作,由于水烟在中东国家比较受欢迎,而我们国家极少有,正因如此,大家对水烟的关注度不高,我只能浅瞻一下。ST75提出ISO标准要求的电加热器和烟碗与市售产品之间存在矛盾,因此该工作在寻求更佳的烟碗和电加热器。同样的,ST76也在探究商业烟草原料的替代品。

 

图片76.png

15 今天27CORESTA会议的下半场题目列表

完成今天的分享收笔之际,需要放空,最近两天在准备项目鉴定材料,当然依然是居家,同时也在同步开展其他多项工作,偶感倦意,或许主要原因还是家里可抽的烟马上断货了,那就用精神食粮来驱动工作状态回正吧。

敬请期待!首场报告北京时间:19点30分,朋友们可继续@我!




https://m.sciencenet.cn/blog-46539-1361173.html

上一篇:【热点观察】CORESTA2022现场直击(六)
下一篇:【热点观察】CORESTA2022现场直击(八)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