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强自息-魏晓凡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spero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传播研究》期刊责任编辑,文学博士

博文

“锡纸开锁术”客观上拷问了“生人社会”的冷漠

已有 4336 次阅读 2011-11-22 20:4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防盗门, 开锁, 锁具, 锡纸, 联防

“锡纸开锁术”客观上拷问了“生人社会”的冷漠

魏晓凡

随着安徽台关于“锡纸条开锁技术泛滥”的新闻报道,一夜之间,很多人都开始担心起自己家的门锁来了。在过去的很多年中,尽管我们中间的绝大部分人都知道“任何锁都不会绝对安全”这个道理,但似乎也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惴惴不安。理由很简单:防盗门的开锁术从未像今天这样“普及”过,正是其快捷的学习渠道、低廉的学习成本和工具成本(或许还有一位似曾相识的老朋友,名叫“法规空白”)让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威胁,乃至于无助。锁具的A、B、C分级知识,此前应该只是被业内人士所熟悉的吧,现在也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在普通百姓之间传播。打听哪里购买B级、超B级乃至C级和超C级锁芯、锁具的留言、帖子在搜索引擎中俯拾皆是,从各种角度对锁具设计和选配理念进行科普的文章也陡然热门了不少。遗憾的是,无论是被公安部推荐的金点原子锁,还是曾经引起过巨大争议的“玥玛锁”,抑或是各种高级进口锁具,要么是已经有了通用的破解技术,要么是价格昂贵而且扛不住暴力破坏,总之没有一样能让人心平气和、高枕无忧地去买来并换上(万众瞩目的所谓C级锁具更是无法在市面上买到,或许是怕如此坚固的锁具落入坏人手里,反而增加了警方的进攻难度吧)。一句话,锁具在家庭安保方面不可替代的“光辉形象”,似乎正在逐渐地瓦解并坍塌……“我的家门再也不安全了”,这个想法对我们的心情的冲击力,大概不亚于SARS肆虐时候的效果吧。

是的,在看护家门方面,我们很久以来只是在依赖技术,但一种技术被一种与之对应的破解技术给击败,实在也是难免,毕竟技术本无立场,而且在被不断地创新。毫无疑问,目前,在新一代的“反破解锁具技术”暂时没有诞生(或说很难普及)的情况下,我们如果还只是依赖技术,并且奢望自己的运气,那么就不要指望一如既往的那种踏踏实实的心态了。那么,除了在便宜而又彪悍的一根根锡纸条面前屈服,我们还能做什么?

只能靠其他的技术——并且,在技术无法完全可靠的情境下,依靠人。但这正戳中了当前都市生活中“生人社会”氛围的死穴!必须承认,我们在“生人社会”中实践了现代性,摆脱了宗法乡俗的桎梏,但是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在生人社会中变得孤独和冷漠起来。楼房居民相对于传统市民社会和乡村社会,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特点,我不必再论证了。问题就在于,我们在这种特点的社会中变得更喜欢(或只能)倾向于依赖技术——直到现在,技术又摆了我们一道,把我们再次推到窘境。固然,你可以说依靠小区监控设施,但你要知道监控录像只能在事后起作用,即便小偷最终落网,你也不一定能挽回你的损失;固然,你也可以说依赖小区保安,但如果把一切都推给保安公司,你认为有百分之多少的城市居民(特别是住在老旧小区的相对不那么富裕的居民)能有资力聘请保安公司呢?

于是,我想起了街道联防,想起了曾经在网上看到过的美国社区的邻里互保协定。当然,我知道这些措施如果单独使用是远远不够的,但若没有了这些措施,漏洞和风险可想而知。在一则关于这波开锁行窃热潮的电视新闻报道中,我们通过电梯监控录像的回放清楚地看到,在一位住户进入电梯时,窃贼大摇大摆地也走了进来,这位住户由于不认识同楼的人,所以无动于衷!联想到我以前去过的一个有着单元门禁的小区,那次我是去找人,但按了门禁也没有应答,此时另一位住户回来,按了密码打开了门禁,于是我一着急就跟着他进了单元门,他居然也是这种无动于衷!“闲事莫管,无事早归”,有多少人都是这种心态啊。敢问各位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如果我不是来找人的,而是一个手里拿着这种锡纸工具的贼呢?我们除了痛恨那些肆意传播开锁技术赚钱的人,是不是还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锡纸钥匙打开了门锁,我们手中却没有一把契约的钥匙打开生人社会里锈迹斑斑的“心锁”,则贼为刀俎,我为鱼肉,定局无虞矣!

当然,我说要拷问“生人社会”的冷漠,并不是主张要机械地退回到过去,而是期盼建立一个新型的伦理体系,它既承续了传统熟人社会伦理中的精髓,又能照顾到当今都市生活的实际情况。比如,保安巡查与居民联防以什么样的具体方式结合(时间段如何分配,区域如何混搭)?不同年龄段的居民、不同职业特点和生活规律的居民以什么样的权利义务关系来达成互保协定?这些都是社会工作研究者和公共政策制定者可以深入思考的。

敲累了,不多写了。“锡纸开锁术”对于锁具业是个灾难,但它或许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从反面提供而来的契机。俗话说扫帚不到灰尘不跑;俗话又说井无压力不出油;那么,或许人们不被生活困扰到抓狂的程度就不会积极寻求改变吧。如果这次“锁具的黑死病”经过长时间的为祸阶段和疗伤过程,最终能带来一份试图建立“新熟人社会”的“九十五条论纲”,那么就还算是在客观效果上最终作了点儿好事。

2011年11月22日。

(附记:盗窃犯罪分子学习新技术的热情空前高涨,以及新入伙成员数量的明显增多,估计还涉及到社会生产分配状况等更加深层次的因素,鄙人胆小,所以就此停笔吧。)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3601-510669.html

上一篇:地铁里的音乐传播小现象:哪种卖唱更有效
下一篇:学堂乐歌《蟋蟀》

2 吕喆 zhangcz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