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六十九:弘毅生态农场大事记(2012)

已有 4168 次阅读 2013-10-8 22:46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生态, 连载, 纪实, 农场, 大事记

2012

 

l17, 弘毅生态农场创始人蒋高明研究员在《新京报》撰文《农业学非洲》。文章指出,尽管非洲的农业相对落后,但他们采取的是传统的靠天吃饭做法,既没有覆盖农膜,也很少使用化肥、农药。这里的地下水是很浅的,难道他们不懂得利用吗?并非如此。他们也利用地下水,但采取的人类最原始的打井办法,靠人工汲水,灌溉一些蔬菜类作物。而大田作物种植,则主要依靠雨水。由于用地下水少,他们为子孙后代保留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

l 117,《人民日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非洲的“混林农业”》。文章指出,混林农业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人与自然、人与野生生物、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这种模式深刻影响了非洲乡村的文化生态。任何一种农业模式都根植于其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文化基础,有它存在和延续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背景。

l118,《中国财经聚焦》发表记者采访蒋高明研究员文章《畸形养殖:专访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在采访中蒋高明研究员强调,要杜绝死鸡等有害食品走向餐桌,需要政府主管部门高度认真负责,要加大执法与处罚力度,处罚要有震撼力。要将健康食品列入政府的工作重心,才有希望。从源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人类还需要回归到自然健康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一点也需要政府,消费者和农民企业多方面努力。

l126,《新京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六不用换回吨粮田》。文章指出我们课题小组严格不使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技术,实现了由低产田吨粮田”(小麦、玉米周年产量)的突破。这个成功实验预示着,生态农业加上适度的农村合作化,中国人完全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在健康环境下生产出健康的食品。

l215,环保部主办的《绿叶》杂志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农民为什么不愿回家种地?》。文章分析指出:城市掠夺乡村,大力发展工业化农业,导致我国粮食生产的瓶颈问题产生。要扭转我国粮食生产中的被动局面,国家必须减少对转基因技术的资金投入.转而加大对叫好不叫座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扶持力度。如果发展无六害的生态循环有机农业.将使80%的农民回乡安居乐业,带来城乡和谐、社会稳定、农民就业、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农村儿童教育等方方面面的重大变化。

l22,山东临沂《琅琊网》以《平邑卞桥打造科技平台助农致富》为题发表记者唐贞强文章,文章重点介绍弘毅生态农场生态农业实践。文章指出,卞桥镇在创新农民技术培训时,依托弘毅生态农场为培训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北山东农业大学的科技合作关系,蒋高明等一批农业专家长期在基地开展工作,专家们定期到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往往有技术难题需要解决时周边农户都会在这一天到基地来找专家帮忙。

l31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发表我组在弘毅生态农场专栏文章,收录了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团队蒋高明、甄珍、冯素飞、唐海龙四人的论文。蒋高明研究员为本期专刊撰写了卷首语《中国未来农业向哪里去》,文章指出:要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政府必须重新审视依赖美国等国家廉价粮食(充满风险的转基因粮食)供应的做法,发展适度的合作化模式,将农业补贴资金直接与粮食产量挂钩,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并完善监管机制,让耕者有其利,从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技术上,除保留少量的化肥外,抛弃或限制六大害技术的应用,转为依赖应用生态农作技术来提高粮食产量。

l316,《中国科学报》实习记者邱锐文章《转基因饲料安全性之争》,文章采访蒋高明研究员观点:转基因饲料有相当大的风险性,已经有大量实验证明转基因饲料会对动物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这种不良影响又极有可能会通过食物链最终传递到人类自身。传统生物学认为,自然界中的基因交流都是纵向发生的,也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跨物种、跨界之间的基因交流,即横向转基因,在自然界中发生的概率非常小。

l331~41,弘毅生态农场召开学术年会,部分研究人员(出国人员等除外)、研究生以及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宁堂原副教授、资源与环境学院徐玉新副教授课题组的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加的会议。期间,临沂大学生命学院党委张兆伦书记、王文房教授,临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范开业、纪检书记钟建峰,临沂农科院植物保护与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张贵国等专家教授等,专程前来与我组进行学术交流。

l42-3日,山东省临沂市中小企业局、临沂市人事局、临沂市粮食局、临沂市农业科学院、临沂大学等各单位领导及科学家、及以山东银香伟业集团执行总裁田忠红、日本土壤改良专家、技术顾问池田秀夫为代表的考察团等人来访弘毅生态农场,就农业生态循环发展展开调研。卞桥镇党委书记刘涛、卞桥镇蒋家庄村委书记周京林、村委主任蒋军、村委委员蒋建明等人陪同调研。

l427,《中科院植物所简报》以《蒋高明研究组在生态循环农业与农村节能减排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报道了弘毅生态农场生态农业研究进展。文章指出,自2005年起,植物所蒋高明研究组以山东省沂蒙山区某典型村庄为研究对象,在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该成果发表在美国出版的《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上(IF=6.619)

l55,四川弘民集团一行9人考察团在集团总裁宋志远带领下,从四川成都专程赶往弘毅生态农场进行参观考察。弘毅生态农场部分研究人员蒋高明、甄珍、孟杰、郭立月、唐海龙、刘海涛、丁娜、李占、曾彦等热情接待了来访客人。弘民集团此番专程来访,意在为其公司正在进行的农业行业收集更多的科学信息,为其弘民新型农村综合体项目提供更多的科学技术含量。

l58, 《中国科学报》A4综合版发表记者李芸文章《弘毅生态农场六不用科学实验的生态文明诉求》,文章对弘毅生态农场生态农业实践进行专题报道。文章指出,生态农场通过生态学实现了与中国传统农业的对接。中国传统农业与工业化农业相比,不是要征服自然,而是呵护自然、尊重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的良好关系。中国传统农业的存在形态,与自然条件和社会结构是协调的。弘毅生态农场的实践让我们重新思考文明多元性和生态多样性。

l510, 为推进发展临沂市能源循环利用农业发展、提高生物能源再生利用效率,临沂市农业委员会能源办公室主任怀德良、平邑县农业局副局长李京祯与平邑县发改委一行,于54至弘毅生态农场进行调研。弘毅团队研究人员蒋高明、甄珍、孟杰、郭立月、唐海龙、刘海涛、丁娜、李占、曾彦等热情接待了来访客人。

l528,《中国低碳》杂志以《弘毅的生态重建》(作者:张耀庆)为题报道了弘毅农场生态农业实践,文章指出:现有的农业模式,土地不喜欢,虫子不喜欢,草不喜欢,农民也不喜欢。要恢复地力,必须通过健康的办法,生态有机农业显然是将来重要的方向。实现生态循环并不需要太大的土地规模,连片的百亩田地能够发挥最高的效率。在这个范围内,有机肥料、秸秆的运输都不需要太高的花费,人工也不需要太多。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弘毅的模式或许也能适合丘陵居多的中国南方地区。

l62,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同志在济南南郊宾馆召开会议,就《拯救地球生物圈:论人类文明转型》(姜春云主编)一书召开专家学术研讨会,山东省人民政府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有关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弘毅生态农场农场科研团队负责人蒋高明研究员应邀参加,并以编审委员身份提出了若干修改意见。弘毅科研团队在山东平邑县的生态农业实践得到姜春云副总理肯定,并向有关部委推荐了弘毅生态农场做法。

l611,《人民网》山东频道发表通讯员车春林文章《卞桥镇三种四收模式让黄土地变成金土地》。文章对弘毅生态农业实践予以高度赞扬,指出“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博士在家乡卞桥镇蒋家庄村,投资兴建弘毅生态农场,引进新品种15个,聘请农业专家讲课12次,组织新生代农民进行技术培训19次,培训社员1600人次,使附近各村社员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蔬菜种植管理水平。弘毅生态农场自成立以来,共接待群众咨询5200余次,跟踪服务3400余次,技术指导2200余次,解答技术难题200余项”。

l612,《经济参考报》以《晒一晒大棚蔬菜的施肥打药清单,菜农凭感觉施肥》为题,报道中国大棚蔬菜面临的严重环境污染和食品污染问题。文章最后采访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团队蒋高明观点,在蔬菜生产上,应当适当控制大棚蔬菜规模,把大棚蔬菜作为正常蔬菜生产的一种补充,而不是取代正常蔬菜生产。

l621,中科院植物所召开了第一届研发工作会议。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长戚强、北京分院副院长李静、院农业项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段子渊应邀参会并讲话。植物所所长方精云、党委书记赵锡嘉、副所长景新明、党委副书记种康、所长助理林金星、张新时院士、匡廷云院士出席会议,蒋高明研究员代表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做了“环境评估、植物资源调查与生物多样性利用”的大会报告,介绍了弘毅生态农场模式。

2012626,《半岛都市报》记者李扬现场报道弘毅生态农场实验。文章指出,弘毅生态农场的试验证明,生态农业不仅不会降低粮食产量、饿死人,而且可以让人吃得更好。现代农业科技采取的是与大自然对抗的办法,不从造成粮食安全的源头开始治理,盲目学美国,让少数人养活多数人,长期下去是很危险的。传统的可持续的农业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武装,但关键的出路要找对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5-731212.html

上一篇:一言难尽“三北”防护林
下一篇:生态优美小城镇包括那些生态要素

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