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秸秆禁烧宜疏与堵并重

已有 3563 次阅读 2015-6-15 19:28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秸秆焚烧, 禁烧, 麦收, 环境隐患

秸秆禁烧宜疏与堵并重

蒋高明

 

最近是小麦收获的季节,也是往年农田里狼烟四起的季节。然而,今年的农田里焚烧秸秆的明显少了,环境污染大大减少,连北京都出现了久违的蓝天。

 

秸秆禁烧是各级政府努力的结果。在小麦收获的同时,多地政府出动干部乃至警力,围堵秸秆焚烧,高压政策也让农民存在的侥幸心理荡然无存。

 

一些地方规定,如果发现谁家地里有秸秆焚烧的痕迹,直接惩罚土地的主人1000元,并处罚15天行政拘留;某村发现一处起火点,所在村的一把手基地免职,所在地乡镇政府还要处以高额罚款,所负责某村的干部扣除一个月的工资。

 

在某地,某市长考察回家的路上,发现了两处起火点,两名村支部书记就地免职;第二天在点火处,召开全市的主管县长现场会,出事的镇党委书记在全市领导面前做检讨,该镇并被处罚30万元的返款。

 

针对禁烧压力,各地政府尤其乡镇政府丝毫不敢松懈。最近两周,乡镇干部上班的任务就是下乡,每一个村庄都安排专门的政府工作人员坚守地头。办公桌搬到了农民的地头上,出现了自从人民公社解体以来的首次当年大会战的场景,只不过只有标语而没有红旗,政府的干部不是与村民一起劳动,而是监督他们干活——不要烧秸秆。于是,出现了农民劳作而干部坐台的滑稽场面。

 

在上述高压下,农民焚烧秸秆的基本没有了。但是,上述生硬堵的办法增加了农民种地的难度。

 

由于小麦收获都是用联合收割机,留高茬不说,收割机丢弃的麦秸放在地里影响下茬作物(主要是玉米)种植,农民只好将秸秆用人工背到地头。然而,麦秸体积大、重量轻,地头的空间有限,农民就将秸秆扔进排水沟,或直接堆放在公路上。前者影响雨季排涝,并堵塞河道;后者影响交通,并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麦秸已基本干透,如有人乱扔烟头,很容易引起火灾。

 

也就是说,被各级官员严格堵住的秸秆,实际上将矛盾转化到了下一个环节。表面上的燃烧没有了,但潜在的隐患出现了,且加大了农民种地成本,一些农民向笔者反映来年更不愿意伺候土地了。

 

秸秆禁烧仅堵还不够,还需要疏,就是要给秸秆找出路。某些地方建立了生物质发电厂,也烧小麦秸,一些条件好的地方,农民将秸秆打成捆后送到电厂,但是如果路途远,加上人工贵,很多农民并不愿意做这样的生意,他们更想早一天播种上玉米,进城去打工。

 

其实,秸秆也是非常重要的饲料资源,如反刍动物中牛对秸秆的消耗量非常大。每亩地能够收集的小麦秸秆在300-400斤之间,被背到地头的部分不足两百斤,如果科学引导,将这部分秸秆加工成饲料,则可以解决上述堵与疏的矛盾。

 

以一个千亩左右的存在为例,小麦的播种面积约500亩,被农民背到地头的秸秆总量约在10万斤左右,养牛场收加工好的小麦饲料,每斤0.27元,可创造2.7万元的效益,如果政府每斤拿出一毛钱补贴养牛场,农场也减少了饲料成本。实际开支只有区区一万元每一个村,这相对于动员大量政府工作人员与警力的投入,相对于造成环境污染、河道堵塞、火灾隐患的损失,这点补助还是非常值的。

 

弘毅生态农场在没有政府一分钱补贴的前提下,对堵住公路上的秸秆进行饲料加工,从而疏通道路,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但经济效益有所损失。毕竟小麦秸秆的养分不如花生秸秆和大豆秸秆,但它们的售价是一样的。

 

建议有关部门认真考虑一下上述做法,采取少量补贴,鼓励秸秆资源利用,真正科学解决秸秆禁烧问题。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5-898232.html

上一篇:警惕以新农村改造名义破坏乡村大树
下一篇:植物为什么会生病

2 姬扬 杨建军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