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gplan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ggplan07

博文

我读到的最好的哲学通俗读物:《逃出瓶子的精灵》

已有 1935 次阅读 2024-3-3 19:2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逃出瓶子的精灵:一部关于“我”的哲学史,格罗特著,张佳琛译,新星出版社2024

这是一本哲学通俗读物,是介绍哲学界是如何探索人是否有灵魂或者说意识这件事情,如果有灵魂或者意识,那么这个意识相对应的就有一个客观世界,因而还要回答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书是由荷兰一位教授哲学的老师在其讲义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给大一学生上课,那里的大一学生好幸福呀)。

过去读哲学总被那些哲学所定义的概念、所确定的逻辑、所讨论的问题绕的云山雾罩的,通过这本书才明白,哲学一直就是而且只是在试图回答意识这个问题,这问题是如此之难,不得不定义很多概念,也不得不厘清很多关系,又要限定许多边界,从而便形成了那些难以读懂的理论,特别是为了准确表达,又不得不定义很多新的概念使得描述更加晦涩。

简单的讲,在笛卡尔年代,确认了意识的存在,并独立于客观实在之外,而客观实在是有可以描述的规律的,从而就有了自然科学思想(慢慢的这部分从哲学范畴内就脱离出来了)。到了尼采年代,承认了意识的存在,但这个意识不是上帝所赋予的,是每个人自我内心的认识;到了康德,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与客观世界绑定在一起,不可能有脱离客观世界的独立的意识存在,其中间质是道德;而到海德格尔和萨特时,说人无法视自我,因为你自视时,你便已经不存在了,因而意识要可能是先验的也可能是后天,也就是说人们无法通过“意识”来确定意识,也就是道不可道。绕了一大圈,至今证明了此法不可说,哈。本来讨论的是灵魂与物质,或者说人是什么,生命是什么,人是自然产生的还是上帝创造的。讨论来讨论去具体人的定义没见到,见到的是存在是什么,你见到的是真实的吗,上帝是没有了,可人也没有了。哲学真的是没完没了的扯起来没完,可还是没回答人是什么,生命是什么,因为人说是个可以自视的生灵,结果却是无法自视,或者说无法客观的自视,因为当你自视的时候你便不客观了,人与世界无法分割,从而剥离不出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又是不依靠你而存在的,所以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所有事情都解释不了。这么多年了,哲学还是在讨论那点事儿,却没有讨论出个结论,每个时代有不同的解答,但解答基本上是平行的,并不是延着一条主线迭次发展的,而你在每个时代所见到的解答都可能是枝枝蔓蔓长出来的那些解答。有些长着长着就出去了,比如科学和心理学。我总结的不好,通过阅读引言“现代人反复无常的历史”便可以得到清晰的脉络,若是这厚厚的一本书读过后都明了并记得,那可能便会更清晰。

笛卡尔通过他的普遍怀疑发现的绝对确定性,世上是存在我能确定的东西的,那就是思考,或者说思想(所以有了那句“我思故我在”的名言)。人会犯错,正因为如此,人才会踏上这段寻找绝对正确的旅程。如果意识只是一种物理现象,那么人需要承担责任吗,而又有什么样的人来当法官呢。回头想想,那些对意识的讨论的书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或是或否,或许我没有读懂。如果意识不是物质的,那么他又无法离开物质而生存,实证主义又无法发现他,可若是一元论,意识是物质的,那么思考本身又是什么?这么说来,是不是有点像经络,人活着的时候有可又发现不了,死了的时候又没有了,哈。

还有17世纪笛卡尔年代就有了人工造人人是机器这种概念,这种思潮原来存在的那么早,现在人们才开始恐惧AI,真的是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儿。“相信自己的故乡就是整个世界的人,比起追求突破自然所允许的天地的人,可是幸福的多了”。人们总是对未来充满恐怖,总不相信未来是个更加合谐的社会。

十九世纪对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一方面,启蒙主义的清醒思考在自然科学中得以继续发展,哲学心理学甚至从思辨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实证科学。这对人看待自己的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机械唯物主义思想无缝延伸到更加复杂的机械论中,在我们所处的时代达到高潮。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与这种客观化的科学发展趋势相对的是一种非理性主义,即人试图用无法简化的独特性、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感知性来表达自我体验。这种非理性主义并没有把人视作可以用工程技术操控或者调整的精密仪器。他之所以是“我”,正因为他不能被简化为某种通用模型或者某种普遍的科学道理,这种趋势直到今天还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在这两种趋势之间摇摆和在两种极端之间保持微妙平衡是不一样的。

康德认为,人是一个精神和身体组成的整体,伦理道德是两者的中介,人之所以需要道德,是因他处这两个领域之间,但同样的,康德在这里也优先考虑了理念,他认为人即使作恶,依然知道何为善,人之所以不能时时遵从道德规范的指导,是因为人有自由的意志,并且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不顾那些明智正确的做法,与其背道而驰。深受牛顿力学的影响,康德选择从单一的物质现实出发进行思考。(牛顿力学得到了康德,那么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得到了哪位哲学家?不过有位书友说,从康德中可以读到相对论的脉络。)

康德不认为遵从因果律就需要否定人的自由。一方面客观世界是遵从因果律的,也就是自由意志,而人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所以就没有因果律,从而就有了冲动,也就是精神或者灵魂。但为了适应社会群体,不得不遵从伦理道德。康德通过对“人”二者共存的现象进行研究,这种两个命题之间看似互斥的,明显的不可调和性补称为“理性的二律背反”,二者同时为真。所以康德认为对人或者说对自己的研究才是哲学研究的目的。“先了解自己吧/且莫狂妄地窥测上帝(现在应该把这个换成外星人),人类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自己”(蒲柏)

原本哲学是研究这个世界的规律,后来到了康德发现客观世界是完全理性的,那部分变成了科学,自己无能为力了,因而转变了方向。意志转化为行动这一点很“科学”,或者说很“物理”,完全可以用物理或者化学的因果关系来解释,但是如果产生意志,产生那个使行动运转起来的动因,却无法用科学或者物理方法来解释,也就是意志本身是如何产生的。

叔本华认为世界不是统一的,每个人都是自我的,不同人的分歧、争斗和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世界本身根本就不具体一个可调和的一切的、和谐的汇集点。所以人生就是苦难,越是意图否认或者推翻 这种悲观的认知,苦难就越强烈。“我所看到的世界是有序的理性的整体,但它的真实情况 ,是不受拘束毫无组织的也无法驯化的力量”,叔本华。

暴力(残暴)是一种恶,但恰恰是因为一系列巧合与暴力才有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化是需要恶的。怪不得西方相当一批人不信甚至反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不是反对这门科学,而是反对这门科学所建立起的道德观。

哲学家们经常格物,从一个具体的事物出发,演绎出一段精彩的思想,比如胡塞尔的上手、手与锤子,在这个具体的事件中,他的思想是正确的,而且是很有启发性的,是的,只是有启发性,而不要推广到其他领域,那是不同的范式。就像不要用牛顿的机械思维方法去理解量子理论的波粒二相性,因为在那里就是二相性的,不需要去解释。同样的,在手与锤子当中所体现是这个原理,在其他的情况中便不是了,因为,我们还未找到普遍性,或者普遍的基石是不存在的。又想起那个传统的相声了,不是一头大一头小的东西便可以吹响的。

若想到提出真正的哲学问题,则这件事立马就变的不可能(这算是现象学吗)。人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感知是身体的也是情绪的,所以人无法感知自己的“感知”。感觉(意识)在自我时才有稳定的结构,而与外界接触后便没有了稳定,从而个体只存在于封闭的环境,这一点有点像量子理论(薛定谔的猫)。看见了,你便回不去了。也就是说回不到未看见之前了。这些话基本都是在解释一件事情。

从萨特的先哲学后政治到海德格尔的先政治后哲学的经历上看,哲学家也是人,也是被 环境塑造的,所以研究不出来纯粹的真实,或者叫存在,或者叫本质。

绵延时间才是真正拥有时间,钟表只会追赶我们,同时使前面的时间失去意义,然而我们越来越放任自己被钟表追赶。

引言中还提到了“德日进”这个人,译者也没有译错,现在还有人知道且提及这个人,还是令人欢喜的。这个人是个法国人,以传教士和古生物学家的身份在中国多年,参加了周口店的考古挖掘工作,德日进这个名字来自“弟子规”,他反对全球化,对意识的哲学解释有独特的见解,有部分相关文物和资料现存天津博物馆。

没有见到维特根斯坦,以为符号学是他创立的,也没见到罗素,不知这两人是小众,或在人之本性的这个哲学问题上言论较少,亦或只是作者不喜欢他俩。

这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插图多半是内容的扩展,有时在书中都不做解读的,只是辅助阅读或者是支撑材料,这些插图可能是人物肖像可能是绘画可能是书籍可能是演出现场,你只要知道这本书来自于授课的PPT,便好理解了。

小版本、小字本,阅读体验不友好,印象中读库还有过一篇文章叫版本就是王道,一派胡言,我只知道对我来讲是不友好的,包括书的厚度使得阅读也不舒服。反正我是觉得就是为了挣钱而做小版本,为此我还有过两年不看《读库》,后来觉得不必为这事儿同人家置气。但我现在也是不喜欢。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6855-1423946.html

上一篇:困在井里的青蛙不只是眼界狭隘的缘故:读《画地为牢》
下一篇:看了一部三季的电视剧:足球教练

3 王成玉 周忠浩 朱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8: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