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度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心有余而力阙兮 饮酒喝茶随心所欲,谈天说地信口开河。

博文

推荐一本关于人性话题的书

已有 8463 次阅读 2008-9-15 18:25 |个人分类:社会|关键词:学者

我的大学同学,一位高级工程师,小康而不忘天下。在工作之余就人性的问题广泛学习、深入思考,写成了一本《人性与导向》的著作。他希望书中的观点能引起各位学人的关注,所谓“求其友声”也。当然,“友声”不一定是要对他所有观点的肯定和支持,而是对人性话题有兴趣者展开的讨论。应同学之托付,我把他写的摘要贴在这里,请各位指教。

评论和交流请直接与作者联系。

                    《人性与导向》

                              刘良贵 著

                                香港新华人民出版社

 

 本书由中国出版集团广州中外图书进出口分公司,送广东省出版集团审读中心进行了审读,资深审读专家,原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卞恩才先生给予了以下评价:
“《人性与导向》是一部研究人性问题的学术专著,作者运用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科学技术、哲学等众多学科理论,研究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形成机制,分析人的知性、情感、道德的构建,并将人的生命过程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按照人性的生理规律进行有利导向。本书突破了人性善与恶的传统思维方式和休谟经验主义的认知范畴,力求建立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独树一帜的人性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出版此书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并就该书提出了修改意见,主要对第九章给了比较详细的修改提示,作者根据审读意见做了相应修改。

 

《人性与导向》内容引导:

作者在不惑之年立意,知天命之时动笔,历时十余载思索所获得的人性认识倾注在本书中。意在牵动人们努力认知自己的本性,力求比较理智的去建造人类后来者的人性,采用适宜的方式防止人的生物属性犯恶,促进人的社会属性活动,造就人类真正的和谐社会。

许多看似一般的东西,一旦用系统科学思想将其联系起来思索,就能感觉到人性的形成机制在心中转动,同时会发觉是它们给了人类巨大的生存力量。而这些一般的东西就藏在古生物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科学技术哲学、人类科学、社会学、系统科学及其它自然科学等广泛的学科知识中。本书是在这些学科知识和人类历史积累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作者五十余年的人生经历,综合对人性思辨的结果。本书主要按照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机制上对人性现象进行比较广泛的探索,祈求人们能根据人性的形成机制进行人性导向,使人类能够更好的造就自己,更加健康、快乐与和谐地走向未来。

18世纪的英国思想家休谟所著《人性论》,不仅为本书提供了由知性,情感和道德构成人性的基本思想,而且打开了本书的整个思路,以致书中的第三章人的知性,第四章人的情感和第五章人的道德,有部分直接取自《人性论》中的相关内容。然而,受18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程度限制,以致休谟断言人类永远不可能说明心灵活动的最终原因。因此,休谟《人性论》是从经验主义方向论证人性问题。但是,现代医学科学和心理科学已在很大程度上揭开了人类智慧活动的机理,古人类学获得了许多人类发展的材料,进化生物学获得了大量人类进化的研究成果,系统科学提供了人类活动的新思维方法,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系列科学研究成就,为今天借用《人性论》的基本思想与广泛的人性材料进行较为系统的人性探讨提供了新的方向。这正是本书的独特之处。本书对人性的起源、人性的发展、人性的组成、人性的活动和人性的引导等进行了系列机制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或观念。

全书分为九章:

第一章阐述了人性的总特征,人性具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人类由亿万年进化形成的生物属性,以及人离开社会就不能生存的弱点导致的社会属性的基本概念;概括了人性产生、人性依存和人性活动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主要以古人类学的研究资料为基础,从系统角度分析了人类的智慧系统进化与人类活动痕迹的关系,讨论了人类的知性、情感和道德的整体发展与积累过程;同时,根据生理学的知识与人在不同年龄段的智慧与行为能力,讨论了人类个体的人性发展机制,提出了七条人性发展过程逻辑曲线,论述了人性春、夏、秋、冬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社会整体人性水准与个体人性的关系。

第三章探讨了知性的本源,智慧系统(器官)的基本生理特征与知性获取的机制;并应用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与休谟《人性论》中有关知性的内容相结合,对印象与观念、空间与时间、概然推断与怀疑主义,以及习惯与信念等基本知性要素进行了讨论,分析了提高知性的路径。

第四章提出了观念——神经体液系统——情感的环状情感联结体系机制,论述了人类情感与观念联系的生理基础,讨论了情感划分问题,给出了休谟《人性论》中的情感类型与对象比较的逻辑关系图,并根据智慧系统对情感作用的机制,就骄傲与谦卑、爱与恨、意志与信念等关键情感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探讨了情感控制与引导的问题。

第五章在分析了道德及其来源之后,基本引用了休谟《人性论》中道德篇的主要内容,仅作了部分文字修整,删除了一些过时的论证性文字,使之通俗易懂;本章所讨论的人类的原始协议与正义、政府起源与忠顺、贞操与淑德及自然的德与恶等道德内容,已清楚地阐明了道德的起源、作用和人的道德观念等问题。

第六章认识到由人性中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决定人类存在生存动力、欲望动力、社会动力和灰色动力等四种人性动力,并且提出人性动力随人性季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导致人的生物属性活动或社会属性活动随所处环境改变而转换,呈现出的人性恶与人性善的变换机制,然后比较仔细地阐明了人生春、夏、秋、冬的生、兴、荣、衰的人性演变过程与机制。

第七章明确提出了人性导向问题,归纳出了智慧系统、机体交换保障系统、自然环境系统、人文环境系统和人类经验系统等五个一级导向要素,及所包含的二十二个二级导向要素,指出二级导向要素之下还涵蓄数以百计的更低序次的要素,通过这些要素的因势利导能较好地改善人性品质,并就人性导向必须应用的系统科学和自组织理论的思想方法作了概述。

第八章运用系统科学思路和协同学原理,以第七章列出的导向要素为序参量,从机制上对人性导向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按人性阶段提出了比较具体的人性导向方法。

第九章从人性角度对近五十年来国家的状态变化进行了简要反思,探讨了人性对国家运行的影响,指出社会约束力松弛空隙会引起人的生物属性犯恶,导致国家机器系统运行出现偏差的人性机制,进而提出了国家机器系统的系统科学设计问题。在此,作者以一个独立思想者的身份谈论国家大政,也许只是悠悠梦境中的呓语,或许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本书试图从机制上去探讨人性和人类社会的引导与组织问题,属于探索的范畴,也许有些内容还需细细品尝。但作者相信,哪怕读者只是翻阅本书一遍,仅仅看了书中着墨较深的文字也会获得一些新的感受如果能坚持细细读完,至少在人性引导和培育下一代方面会有所收获。

为便于读者查证本书的编写依据,特在每一章的结尾配合正文中的注释编号注释了相关资料的来源或其它说明,并在书末编写了“敲击心灵的往事与相关著作的贡献”的附注,以利大家能有效地将信息联系起来理解书中的思想,并表明这本书有着众人的足迹。

因为本书是着重于人性机制的探索,就不能企望其思想要达到纯熟的地步后再予以出版,更应及早将这个体系交给社会来评议,以期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批评、讨论和修正补充,共同寻找到恰当的人性形成机制和建造人类良好人性品质的途径。

 

作者尚有一定数量的书可赠送,对人性问题感兴趣者可将地址和邮编发到以下邮箱:

liulg@gzmedri.com

或发短信到:

13600486858

 

《人性与导向》的更多内容可进入:

http://llgljs.spaces.live.com/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723-39074.html

上一篇:中秋戏语兼言作诗
下一篇:免检制度有错吗?

0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