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一周伊始,张弛有度,别让“应激”伤害你 精选

已有 5687 次阅读 2016-10-17 08:32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在双休日过后的星期一,人们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于工作和学习,难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如疲倦、头晕、胸闷、周身酸痛、注意力不集中等,即所谓的“星期一综合症”。


人们在外界压力、内部紧张的情况下会产生应激反应,而这种应激反应与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什么是应激


关于什么是应激,其实可以作一个很简单的类比:有一盘弹簧,当你给它一定向下的压力的时候,这盘弹簧便会出现一种紧绷的状态,同时会产生一种对抗压力的反弹力,这盘弹簧的这种状态就是一种应激的状态。人类的应激与此类似,当机体感受到外界的压力时,会产生一种机体的紧张感并会同时出现应对压力的躯体唤醒(反弹力),这就是应激。还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理解应激,人的机体是一个稳定平衡的系统,当外界出现了各种压力或者刺激,打破了原来的稳定与平衡时,那么机体自然会因为失衡而产生紧张,同时机体会自动调整以便于重新达到平衡。因此,机体这种由于压力或者刺激而产生的各种状态与反应就是应激。每一种应激都必然包含三个方面:外界压力、内部紧张、躯体唤醒。


外界压力。很显然,应激是由一定的生活事件引起的。导致应激产生的这些生活事件就是应激源,事实上,所有能引起人们产生刺激与压力的事件都是应激源。例如,家人离世,会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冲击,它就是一种应激源;再如,发生地震,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它也是一种应激源。有意思的是,不仅是这些消极的事件可能会成为应激源,那些看似积极的事件也可能会成为应激源。如结婚、生子、升职、搬家等,这些事件如果能给人们带来压力,都可能会成为应激源。


内部紧张。当外部发生了意外的事件时,人们的心理便会产生种种变化。而最常见的变化,尤其是面对突发的消极事件时,人们的心理可能会产生高度的精神紧张、焦虑、惊恐。当然,那种极度的兴奋、狂喜的状态其实也是一种内部的紧张。无论是哪一种内心紧张,都要消耗人们的精力。如果这种内心紧张不能及时停止,而是持续很长的时间,这种持续的紧张就会耗竭人们的精力。当精力耗竭殆尽时,人们就会出现一种空虚、无力的感觉,会导致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并因此产生各种心理疾病或躯体疾病。


躯体唤醒。正如弹簧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会自动产生一种反弹力来对抗压力一样,人们在感受到外界压力的时候,也会自动产生躯体的唤醒来应对压力。当然,这种应对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不良的应激,就是一种消极的,对机体可能产生损害的应对方式。例如,在亲人离世之后,许多人所出现的反应可能是呆若木鸡、茫然无措。另一种是良性的应激,就是一种积极的,对机体有助益的应对方式。例如,在发生地震的时候,有的人一反常态,精神振奋,积极投入到救助他人的活动中。同样,躯体唤醒也会消耗人体的能量与资源,如果躯体唤醒不能随着应激源的消失而及时地消除,而是长时间地持续下去,迟早有一天会耗尽人体的能量与资源,会出现那种空虚、无力的感觉,也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

应激与疾病



有的人可能会问,应激为什么能导致疾病的产生呢?其实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如果机体持续很长时间保持在应激状态之下,便会最终将机体的能量与资源耗竭殆尽,因此便会出现虚弱无力而给各种疾病有乘之机。


适应综合征。应激领域的研究开拓者汉斯·塞尔耶曾提出了一种经典的理论用来解释应激与疾病之间的关系,那就是“适应综合征”(Rice,2000)。简单地说,他认为应激包括三个阶段:警觉、抵抗、精疲力竭。第一个阶段是警觉,就是指在产生外界压力的时候,如发生地震,会唤醒全身的细胞,调动全身的资源,集中所有的注意,准备应对,这就是警觉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抵抗,在这个阶段机体会采取各种措施,动用超过平时水平的防御机制来应对,这就是抵抗;第三个阶段是精疲力竭,如果外界的压力迟迟不消除,或者外界的压力已经消除,但是动员起来的机体唤醒迟迟没有消退,久而久之,机体就会出现精疲力竭的状态。在这个时候,机体的免疫力极度下降,甚至不能产生淋巴细胞来预防疾病,这个时候便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疾病观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佛家最懂得应激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在宋代有一位无门慧开禅师写了一首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当然,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并不认同甚至是很讨厌那种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生活方式,他们渴望激情,渴望新奇、冒险。然而,当一个人成熟到一定程度,当一个人每天为了各种生活中的琐事而烦心,当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完,又有很多工作接踵而至的时候,回过头来读一遍这首诗:“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他一定会感触良多。相信每个人都体会过刚刚解决完所有问题之后的那种惬意,那种舒畅,那种无事一身轻的感觉。佛家思想虽然没有明确地阐述应激如何导致疾病,然而对于应激导致疾病的反面,佛家却描述得尤其清楚。布袋和尚写了一首《插秧歌》,也正是此意: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从健康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笔者极为推崇乡村地区很多农民的生活方式。他们没有什么大的野心,没有太多的欲望,不会每天想着成就一番事业,赚到很多钱,对于他们来说,自己地里种的粮食够吃就可以了,自给自足。他们每天的生活极为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干完了农活可以找邻居、亲戚串串门、聊聊天,天热的时候可以到塘里洗洗澡,天冷的时候一大家人聚在一起烤地瓜。他们可能并不能理解健康心理学家所说的应激是什么,但是他们的实践比很多健康心理学家所说的还要透彻。


马祖道一禅师说:“平常心是道,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马祖道一禅师语录》)


平常心是道,文字虽然浅显,意蕴却颇为丰厚。人们生活在世间,总是免不了遇到诸多事情,有的随顺心意,有的却颇为烦心。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牵着人们整日忙碌奔波,直到身心俱疲。但如果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够以平常心对待,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热时取凉,寒时向火,超然应对,那么便没有什么事情能够伤害自己。西方认知心理学领域有一句名言,即“伤害人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这是有道理的。




本文由王芳摘编自熊韦锐中华传统文化与健康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一书,内容有删节。


ISBN978-7-03-048995-1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与当代健康心理学的主张异曲同工。在中国古代医学和养生学里,蕴含着丰富的健康心理学思想与方法。本书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健康心理学的基本要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进行分析阐释;介绍了健康心理学的基本概况与研究内容,总结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健康心理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尤其是儒、道、佛三家独特的健康心理学修养方法。


本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促进身心健康的修养方法,对心理学专业学者、学生和广大关注身心健康的普通大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https://m.sciencenet.cn/blog-528739-1009182.html

上一篇:科学出版社10月新书快递(一)
下一篇:图说载人深空探测的核心科技问题

2 黄永义 李土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