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负系统学基础研究4:负系统学的定义及其概念模型

已有 1106 次阅读 2023-4-24 07:31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负系统学基础研究4:负系统学的定义及其概念模型

本文内容源自:

吴超. 负系统学的创建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3333):1-10.

WU Chao. Negative systematology construction research [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23333):1-10. 

1.负系统学的定义及其内涵

负系统的定义明确以后,负系统学的定义也不难给出了。顾名思义,负系统学就是研究负系统的科学,负系统学是研究负系统内部及其与环境的共同作用原因、机制、演化规律、极端结果以及上述过程的防控原理和方法的一门系统学分支,负系统学也可以当作安全科学的学科分支。从负系统学的定义可以看出,负系统学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分为负系统内部演化规律研究、负系统与环境作用规律研究、负系统的演化干预和应用研究等。

2.负系统学的概念模型

虽然负系统学源于系统学母体,但并不等于说负系统学就可以全套照搬系统学的概念模型和体系,否则系统学就不需要发展了。负系统学需要借助系统学的基础理论来构建出能够体现负系统学内涵和特征的概念模型和概念体系。

负系统学的概念模型参看图1的左边部分,其表达的内涵有:

1)负系统由若干组分与负组分组成,组分与负组分包含元素与负元素、要素和负要素,组分与负组分可以包含元人事物与负元人事物(负元人事物是负元素具体化的典型例子,负元人事物包括负元人、负元事、负元物,负元人事物指能促使系统演化和涌现出影响范围和效应极大的负面结果的人事物[21]。),多个组分与负组分可以构成子系统与负子系统。

2)在某一时空条件下,负系统中的组分与负组分可能具有一定的层次与负层次、结构与负结构,它们呈现出不同的负状态与负形态,具有一定的功能特征与负功能特征。

3)负系统与环境时时刻刻发生交互作用和输入输出。

4)负系统中的组分与负组分、子系统与负子系统在一定的层次、结构、秩序维持下耦合成为负系统,它们不时有大小不同的负涌现性发生,负涌现性以类似的作用方式突现。

5)负系统中的安全功能和措施等维系着负系统的稳定性和阻止负系统发生负涌现性或突变等,安全功能类似的作用方式呈现,盾的作用方式如系统韧性的提升等。

图1 负系统学和正系统学的概念模型

Fig. 1 Concept model of negative and positive systematology 

尽管正系统的概念模型不是文中的主要研究内容,由于负系统与正系统的概念模型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因此也需要简述一下。正系统概念模型参看图1的右边,其中包含的内容类似图1的左边,主要有正负的不同含义和功能之分。从负系统向正系统转变的控制方式,如果用提高一个皮球的强度来比拟,则通常有补丁式、补层式、增厚式、抗老化、增韧性等方式。

参考文献:

[21]吴超. 一组表达安全创新的新概念及其关联问题[J]. 安全, 2020, 41(2): 65-72.

WU Chao. A group of new concepts for showing safety innovation and their relevant problems[J]. Safety & Security, 2020, 41(2): 65-72.

科学网—负系统学基础研究1:引言 - 吴超的博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2981&do=blog&id=1385034

科学网—负系统学基础研究2:系统分类及正负系统分类方式的提出 - 吴超的博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2981&do=blog&id=1385195

科学网—负系统学基础研究3:负系统和正系统的定义及其内涵 - 吴超的博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2981&do=blog&id=1385385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2981-1385531.html

上一篇:负系统学基础研究3:负系统和正系统的定义及其内涵
下一篇:负系统学基础研究5:负系统学的概念体系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05: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