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那夜在首都剧场看焦晃、冯宪珍的话剧《...Sorry》

已有 3988 次阅读 2008-9-17 18:21 |个人分类:艺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早就看到媒体提到这个俄罗斯的喜剧,两个人的话剧比一个人的独角戏人还多一个,总算是有对手戏可演,再加上之前说的焦晃在话剧界的名气,我觉得应该会不错,看的时候却有几次走神。焦晃的有些道白没有听清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有些老了的缘故,而冯宪珍的对白非常清楚,表演似乎比焦晃还要强些。
??我看的这次《...Sorry》是在北京六场演出中的最后一场,所以,在全剧结束的时候焦晃还说了句“感谢北京,感谢北京的观众”这样的话,大约是道别的意思了。

??在两幕之间休息的时候,我见到了同样去看戏的姜文,不过不是我认出来的,旁边有人说那不是姜文吗?我仔细一看,好象是,不过显得太胖了点,胡子拉茬,穿一牛仔裤。看来是来学习的。

??《...Sorry》的故事是两个大学时期的恋人在各自经历了坎坷的人生和婚姻经历后,再次在莫斯科相逢的故事,他们经历了两周的旧情重叙,然后在最后一夜,男人准备带着过去的恋人去自己现在在的城市耶路撒冷,而女人却在最后一刻选择了拒绝。


??随后出版的《新京报》上有一篇评论对《....Sorry》的效果进行了评价,里面常识性错误百出,居然说到男主角尤里在“美国”为人打工,而且有妻子之类,美国在文章里出现了至少3次,让我特别困惑,因为我是看了《....Sorry》的,明明里面不断地提及犹太人、耶路撒冷、生意等等,没有一点和美国扯上关系,怎么在伟大的评论家这里就不断地满篇跑美国啊,这位评论的作者还特别注明了自己的文艺评论家的身份,这样就显得评论更加无稽了,我替他/她想了想,觉得应该是把耶路撒冷误当成美国的一个城市了。
??
??这就是我们的文艺批评家们的基本水准,自己在新京报上丢人现眼不说,顺便还把新京报的编辑们的脸也丢得差不多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483-39342.html

上一篇:北京秋天的雾霾
下一篇:我疯狂读书的四个阶段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