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思想闪电,如云自由漂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吴渝 我的微博:http://t.qq.com/iRaining

博文

再读冰心和巴金

已有 5243 次阅读 2008-6-20 17:48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阅读笔记

2007-9-20

灯下,桌前,翻出冰心和巴金的几篇散文,再次拜读。

这样的闲暇和心情,都是久违的。那些曾经导致烦恼的人和事,都在灯的光晕和阴影里淡去。思绪,在这样的氛围里会默默沉淀到心灵更深处。

抛开一切工作之事,我的爱好也就集中在文字上吧,或读或写。这也是曾经因为工作忙碌而被无情置于次要的一点点爱好了。读书,写字,从来都是寂寞的行为,不需要任何喝彩和聆听。它们是最适合我的了。

冰心,巴金,都是我若干年前拜读过若干文字巨作的文人;书柜里,还静静躺着那些经典。我曾经喜欢在巴金小说里去寻找那个时代的人性和思想变迁,喜欢在冰心的散文小品中体味女性细腻的心绪。

看了轻松的,如冰心23岁写给小读者的一个故事,一只小鼠在她眼皮底下罹难导致她的反思:成人的堕落。还有80多岁时,关于如何写散文的讲话,写给故乡的一篇文字。而巴金的散文,都是晚年的随笔,其中有沉重的,如写夫人肖珊前后他的悲痛和自责,还有依然充满激情的告几个迷茫青年的理想之论。

这样的对比,发现这些大家年轻和老年风格发生巨变。

如冰心,年轻时为一篇散文都会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构思,可以把一个一只木屐的想念放在心中十几年才下笔,至少为这个表面平凡的物品找到一个宏大的意境:对友人的怀念。文字上也是唯美至上的,因此字字珠玉,篇篇精品。晚年呢,她的故乡之感概如同大白话,基本上没有任何观赏性,和年轻时形成巨大反差。

也许,她的心,已经疲惫不堪了。也许,如他们所说,散文的最高意境是无关技巧的,即所有技巧都隐藏不露,只剩下直白而简洁的语言及思想。确实,当我们关注于思想,所有的遣词用句上的花哨都显得无聊和多余;除非,我们仅仅想欣赏文字纯粹的美,和这样的美文所蕴藏的绵绵情意。事实上,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以文抒情,都是相对容易的。难的,莫不在这些文字所体现的思想和真知。随着读者年龄提升,后者会越发显得重要。

当然,我们亲爱的冰心老了,这是事实。而且,我所看的几篇文字,也可能就有她的应景之作。这是某个阶段的作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巴金,一生追求理想,却历经坎坷和磨难,晚年鼓起了冲天勇气,直抒胸襟,自责反思;同时依然把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置于最高。在答迷茫青年的理想一文中,我看到他说自己的理想就是集体的幸福和荣耀,这是他一生追求的最终答案。他把文革遭遇归结为“封建余毒”,并一直对之呼吁和批判。

看到此,唏嘘不已!我是小辈,自不敢妄加评论巴金这样的文学大家。不管理解是否偏颇,我有勇气说明自己的观点。巴金的理想答案,比欧洲等地国外的文人在其获得诺贝尔奖中的小说中依托主人公所给出的那些答案比,充满了中国特色。

对于寄托于集体幸福的理想,表面上看是伟大和崇高的。但是,它缺乏一个终极答案,即,这样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样的理想?谁来定义集体的幸福?一旦这个集体所谓的幸福是建立在掠夺另外一个群体的幸福时,这样的理想会出现和现实严重的冲突!众所周知,所有的恐怖主义,莫不打着为部分集体谋取幸福的旗号。

巴金,无力从半生浮沉里给出对于理想的定义;或者,他已经没有理想可以定义了,否则他只能彻底否定自己的前半生。所有他所经历的灾难,都在阻碍他进行更深入的思索。

而这个灾难的形成,到底是归结于他所得出的结论吗:一切都是封建余毒?“封建”这个词,活脱脱的政治色彩,从一个误圈进入另外一个误圈,没有解的解。

按我的理解,此刻的理解,一切社会的悲剧,归根到底是人性的悲剧和灾难。不管标上什么主义的标签,什么社会的标签,人性的美好和卑劣,会造就这个现实的种种幸福和苦难!或许,有些主义会鼓励人性的恶,有些主义去抑制人性的劣,但人性自身,是不需要任何标签的。人,可以把幸福和苦难诉诸于“主义”的结果,但最终起作用的,还是人性这个内因。

在任何主义下,善良和卑劣的人性并存。每个人都随时面临这样的选择,到底是选择善而崎岖的路,还是选择恶而貌似平坦的路。可最终的裁判,不在于人在这个社会的所谓成就和一时的荣耀,或在某个时期受到某个集体的追捧,而浩荡的历史长河,会在宇宙道德律的指引下给出公正的评判。

从巴金的心路可知,国人喜欢寻找外因。可我当下认为,一切的果,都是人的内心造就。再恶的外因,也不能改变某些人所秉持的内因而起作用!

因此,完善自我修为,提高自我道德水平,扬善而抑恶,明善且辩恶,对于这个现实,对于人类这个大群体是多么重要的事!



读书荐书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846-29786.html

上一篇:高校研究生收费制下奖学金评定问题
下一篇:生活工作分割线

0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