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旅 欲罢不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okscent 其实,我是一个编辑。

博文

科学的终结(“岁月-书影”系列之21) 精选

已有 6164 次阅读 2007-11-17 21:59 |个人分类:开卷有益|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转载自本人新浪博客“我的阅读我做主”2007-10-27)
 
书能带来梦想,也能熄灭梦想。
 
年轻时读过的书几乎都是正面的、主流的,它们一直在助长我求知向上的决心,助长我看待事物的幼稚心态。
 
刚进中科院读研的第一年,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自然科学经典名著的阅读计划,那段时光,我翻遍了图书馆的藏书,读了薛定谔、爱因斯坦、谢灵顿(C.S.Sherrington)、卡德尔(E.R.Kandel)、卡兹(B.Katz)、霍奇金(A.L.Hodgkin)、维纳(N.Wiener)、坎农(W.B.Cannon)、艾什比(W.R.Ashby)等等名家的很多作品。我如痴如醉地汲取着正面的营养。
 
爱因斯坦1940年在《科学与自由》一文中说:“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我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那时的我,尽管一直也喜欢独来独往,但毕竟受正面论说的影响太深,缺乏反叛的细胞,骨子里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
 
直到有一天,一本书成了导火索。被称为历史主义科学哲学流派开山鼻祖的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的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在我心中激起了巨大的共鸣,我对科研工作的看法开始突变,科研在我脑海中开始一步步地被拉下神坛。
 
我记得那是一个大晴天,我一个拿着这本书来到上海植物园,选了一块草坪。身边的美景被抛在脑后,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呆坐许久。
 
我不是专业研究科学发展史的,不敢说完全读懂读透了这本书,但它对我有一点影响是根本性的:它用充分的论据显示出,科学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在没有革命性事件爆发的时候,科研工作都是在同一个特点范式(paradigm)下进行,都是些补充性的工作(甚至许多工作都是可有可无的),并不具有被人们夸大了的意义。我还记得里面有一段话,大意是:与其说科研是在反映客观,不如说人们是在通过科研寻找对自己有利的结果。
 
实际上,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已经有了一些感悟。我看到研究所里也是上班下班考勤打卡,就觉得很失落。对绝大多数从业者来说,科研是似乎只是一种谋生手段,而不再是“出于自愿,行于有闲”。自从有了科研的建制以来,科研已经发展成一种职业。当时一位同学说得好,有些成果之所以能得诺贝尔奖,除了它的开创性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解决了一大帮人的就业问题。
 
后来我又读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W.Broad与N.Wade编的《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界的弄虚作假》(Betrays of the Truth, fraud and deceit in the Halls of Science),它的第七章“所谓逻辑性的谎言”可谓是火上浇油,让我最终彻底摒弃了科研具备纯粹性和神圣性的看法。这一章的论述同样很有说服力,它尖锐地提出,科研并不是一个纯逻辑推理的过程,那不过是一个谎言,科研中到处充斥着人为的主观因素。科学论文也是一种八股化的文体,它本身就违背了追求真理的原则。
 
亲身经历过科研,对这样的论断深有同感。
 
科研圈子有时候就像一个围城。当初努力进来是为了圆梦,而真正到了里面,呆了几年,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却终于使我想要摆脱它,甚至杀它一个回马枪。是科研让我“背叛”了科研。
 
1997年博士毕业,我改行当了一名编辑。
 
有意思的是,也就是在这一年,一本名为《科学的终结》(The End of Science)的书出版了,副标题为“在科学时代的暮色中审视知识的限度”(Facing the Limits of Knowledge in the Twilight of the Scientific Age)。这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它的编者是《科学美国人》资深撰稿人约翰•霍根(John Horgan),中译版也在同年出版,漆黑的封面上写着一句话:“科学(尤其是纯科学)已经终结,伟大而激动人心的科学发现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对我而言,专心于学习和科研的时日也在那一年结束了。我开始了新的探寻,未来依然扑朔迷离。这种归零的感觉总让人略感兴奋。
 
之后,将是一次又一次的围城之旅。
 


https://m.sciencenet.cn/blog-5406-11219.html

上一篇:科学网开博几句话
下一篇:思考与分享思考

1 强涛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08: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