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y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xxy2011

博文

MOOC学习感悟系列(10):《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翻转课堂

已有 3826 次阅读 2015-1-5 09:23 |个人分类:学习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翻转课堂》, 《奇异的仿生学》

MOOC学习感悟系列(10):《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翻转课堂》、《奇异的仿生学》

By ZHAO LM

本学期选了三门MOOCs学习,分别为《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翻转课堂》和《奇异的仿生学》,选择这三门课有不同的理由。《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与我们学科有一定的关系,而且在我们专业课《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中也派上了用场,让我能够利用这门课来学习其他的课程是我选这门课的原因。《翻转课堂》是因为大家都在说这个,所以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习,我觉得也有必要进行一个学习,学习新的技术。《奇异的仿生学》是因为看到名字时,对内容比较好奇,而且觉得这样的课上起来较轻松,所以就选择了。

课程内容与收获:

一、《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学习收获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主要讲述的是一些社会调查研究的思维和理论、社会科学研究的设计与实施方案、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的常用方法、数据分析与论证的基本原则和手段、社会调查与研究成果的基本表达方式等几个模块,分为上、下两部分,由于时间问题,我只听完了上部分,下部分只听了部分。

对于这门课,总体感觉太难,因为可能以前没有社会调查这方面的知识,因此相比其他学科来说相对吃力。但是课程当中提到的各种社会研究方法和调查的技巧确实很实用,而且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用案例的方式讲解,增加了讲解的容易度。

课程当中我觉得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实验研究法,因为这是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要涉及实验方法的原理和实验的步骤(如下图)实验设计的分组方法、常用的实验设计等都讲得非常好,我下载下来看了好多遍,还作为分享在课堂上给大家进行了分享,感觉这门课很有意思。


虽然最后以64分(70分及格)还是觉得能够学到很多对我有用的知识,很不错。

二、《翻转课堂》学习收获

在选择该课程的时候,课程已经进行了两周,所以错过了作业,没有拿到证书。但是在学习了该门课之后,我才真正认识了大家口中经常提到的“翻转课堂”到底是什么,而且学习该门课的前两课时,课程中的某些内容就让我产生了很多的反思。

其中有一节是说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评价,光这一点的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已经严重的忽略了,我们只是按照教师自己认为的知识程度为起点,对上课内容进行备课、教学。但是课程中还把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了分类(如下图)

 

这门课改变了我很多原有的观念,也让我对自己以前的上课教学多了很多的反思。

三、《奇异的仿生学》学习收获

该门课是按照兴趣选学的,学了之后觉得比起前两门来说,更加的轻松,自己看了之后也觉得特别的愉快,因此这门课是从开课以来,只要一出新章节自己就会马上去看的一门课。

一方面主要讲解了人类从自然界学到的一些对人类有好处的方面,例如人类根据响尾蛇制作了“响尾蛇”导弹、根据狼群的群居攻击行为,设计了“狼群战术”等。另一方面其实自己是喜欢任课老师的讲解方法:通过视频和图片来呈现课程内容,而且很多内容加入了历史背景,自己一方面学到了生物的有关知识,也了解到了一些历史方面的知识,觉得非常的有趣。

自己经常在不想学习、做作业时,把这门课当做一种消遣娱乐来看,这样学起来就特别轻松。对于这门课,目前也已经结课,也进行了期末考试,虽然到一月六日才能看到成绩,但是预计还是可以得到证书的。

四、小结

学习这三门课程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虽然MOOCS有许许多多的缺点,但是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现在虽然已经完成了和老师您给我任务,但是我还是会有时间的时候进入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就算只是看一节或者一小部分内容,自己也会觉得很满意,至少自己是在学习,而不是在晃晃度日。自己还根据其中所讲的内容再去查找其他公开课的视频进行观看让我受益颇多。所以在以后的时间里我还是会关注MOOCS和其他的平台课程,开阔自己的视野。




https://m.sciencenet.cn/blog-545920-856562.html

上一篇:MOOC学习感悟系列(9):《电子游戏与社会》
下一篇:MOOC学​习感悟系列(11):《中国建筑史》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6: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