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xi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xia

博文

凑凑“院士”增选的热闹

已有 4056 次阅读 2011-12-10 08:3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全国, 会议, 院士增选, 亲密关系, 突发奇想

       最近两院院士增选的结果新鲜出炉了,令人意外和不意外的“施一公”先生落选了,在此很惋惜,同时也深感中国科技圈,尤其是“生物和医学”圈子水太深了,一般人是蹚不过去的。
       在此我突发奇想,我们的“院士”增选是否应该改改策略了。设定一定的评价标准由个人报名后全国海选,全国同领域的科技系统人员参与投票,如同“快男超女”般晒在阳光下,公公正正的选,同时每学部的前50强可以通过国际评审的方式,征求国际同行的意见,尤其是没有过于亲密关系的国际同行。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方法。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如同“文化大革命”,直接废除院士制度,改为类似的科技奖励,院士只给相应的物质奖励和荣誉,不给于任何的特权。当然中国的院士需要特权是在某种程度上克服科研基金管理行政参与度过高的缺陷。我很奇怪很多时候KJB的官员们经常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开幕式,我不知道我们的学术会议为什么都弄得很行政化。
       所以“饶毅”先生关于2011院士增选的牢骚,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的科技行政干预程度。绝对公平没有,为什么我们不能建立公平透明的体制,并很好的维护。
       同时饶先生指出,很多的副教授的成果比现有的很多院士强,这也侧面反应了我们在科技体制建设中,职称的步子也迈的太大了。教授的年轻化问题是否是有些太突出了,很多二十几岁就当上了名校的教授,我姑且不谈学术水平,教授当然不能只靠学术水平。一个不成熟的想法,高校是否能够在岗位设置上做大幅的改动,大量减少教授的岗位数量,取消讲师的位置,取而代之的以博士后的形式(或者保留讲师的位置,主要面向主要参与教学少科研的岗位),可以保留比较多的副教授的位置,但是副教授和教授都能够招收和培养博士生。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很多年轻的教授能够更有动力的参与科研,同时也为了扭转广大教授在目前的社会民众心中不良影响,切实提高科技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可度。


2011年院士增选
https://m.sciencenet.cn/blog-567009-516860.html

上一篇:飞鸽、宝马及高等教育从业者

4 张彦斌 王涛 曾新林 陈威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0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