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ffle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affles

博文

人权损失的经济学概念

已有 2478 次阅读 2011-6-11 23:04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经济, 人权, Lost, human, rights

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因为当事人主体权利不完备而形成的交易成本增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因为人权残缺主体间漠视资源浪费而形成的福利耗散,我把它们称之为人权损失(human rights lost)。

为什么单独给它起一个名字?因为在传统的交易成本概念里,是不单独计算这部分费用的。而这部分费用,在人权不完备的市场经济当中,是非常昂贵的,不能忽视。为了跟其他部分的交易成本区别开来单独考虑,所以我把它单独起一个名字叫做人权损失(human rights lost)。

人权损失是和人权缺失程度成正相关的。

下面我们来证明人权损失经济学定义:

福利边际贡献的概念,即当增加一个单位的供应时会带来福利增加量。

福利边际贡献率,就是福利的增加量比上资源的增加量。

边际贡献率=△福利/△供应

根据经济学对效用(utility)的定义以及观察人们的行为和心理,可以发现一个规律现象:当我们越来越多的消费一种物品时获得的额外或边际满足程度会下降。英国经济学家阿菲里德·马歇尔把“人类本性”的这一平凡而基本的现象称作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⑤]      

由此可得:充裕时的边际贡献率<短缺时的边际贡献率

同一个人:在资源充裕时一个单位资源的效用贡献小,且随着充裕度的增加趋向于最小;而在他短缺时的效用贡献大,且随着短缺的加剧趋向于最大。

但不同的主体之间却有:“效用在本质上是人们对消费所带来“收益”的主观体验和评价,对不同人的效用进行比较具有难以客服的技术性困难。”[⑥]       

当资源在两个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时,一方增加就会带来效用增加,相应另一方就会出现效用减少,但增加的一方随着资源的增加,资源的边际贡献就会减少,而短缺方随着资源的短缺加剧,其资源的效用损失边际贡献就会加大。

我们可以得到:同一资源在向充裕方移动时,所造成的充裕方效用增加值趋向小于缺失方的效用减少值。

便有:短缺方效用减少-充裕方效用增加 →>0

即:  人权损失→>0

    由以上可证:当资源分配不均衡时,会出现总福利减少。但因为每个人都力求总效用最大,这时就会促使短缺方的资源主张逐渐加大,相应资源多出方的资源主张就会逐渐减弱。主张对抗的结果是资源配置发生转移,偏向资源短缺方,最终达到资源平衡

要达到均衡需要有个前提条件,即主张对抗的权利主体要平等,否则对抗无效或很弱,资源不会发生转移,不会转移就达不到均衡,这时就会出现人权损失。

这就是人权损失的概念:人权损失=△福利(效用)贡献-△福利(效用)损失

出现人权损失时总福利不为最大。

人权缺失程度决定着主张对抗程度,主张对抗程度又决定着资源失衡程度,而失衡程度决定着福利损失程度,所以说人权损失与权力缺失程度正相关。

另一种情况是,资源在两个人权缺失的主体之间分配时,因为两者都不具备权利主张能力,主张对抗根本不会发生,只能甘愿△贡献远远大于△损失的情况存在。而且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还可能会有漠视资源浪费的福利耗散,人权损失进一步加大。所以说,两个权利残缺的主体间的人权损失最大,总福利虽小,人权损失与人权缺失程度正相关。

科斯先生指出:在普遍的交换过程当中,在两个平等主体间的交换方会有交易成本出现。我认为当出现人权残缺时,因为出现了人权损失,交易成本更大,即:

人权残缺主体参与交换的总交易成本=人权损失+正常交易成本。

按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主体间的不平等会加大彼此之间的事前谈判成本、契约成本以及事后的法律成本。而资源浪费形成的福利耗散从严格意义上讲,不属科斯定义的交易成本范畴,在这里我把这部分因当事人漠视资源浪费而形成的福利损失称之为福利耗散。本文中的人权损失(human rights lost)共包含这两部分损失构成。

在经济学原理中“经济学讨论交换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互惠互利的交换,是自愿进行的交换,是独立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换,强迫进行的非自愿性交换则不能满足互惠互利的条件。”[⑦]  

但是当这个基本前提不确定的情况出现了,怎么办呢?在计划经济时代,无论是作为人权一部分的产权,还是人身自由平等的其他人权都存在着不完备。关于产权界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周其仁已经讲了很多,而且有理有据的进行了大量研究,看看《产权与制度变迁》就会知道,产权的缺失或不完备,对经济的伤害很大。带着人权损失的概念,看经济现象,对研究当今中国经济,是十分有帮助的。利用人权损失这一变量,可以解释很多经济现象,象农民工现象,贪腐行为、国有企业垄断等等。



https://m.sciencenet.cn/blog-583792-454235.html

上一篇:水坝对流域内水系循环的结扎理论(2)

1 曹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