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rdlik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irdlike

博文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和社区融合的一个发言

已有 2801 次阅读 2011-7-15 20:40 |个人分类:社会管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教育, 农民工, 社区融合

     [2010年12月25日,在第二届清华伟新优秀教师奖颁奖仪式暨清华大学农民工子弟教育研讨会上的一个发言,提纲稿]

       1、城市“空间隔离”的再造

    在北京市,目前在推广封闭式社区管理:这种管理的实质,根本的目的仍然是以社会控制为特征的治安管理。这样一种管理举措,很可能会推动外来人口与北京城市的距离。

         体现到外来人口的子女教育上,同样就制造或者说强化了教育的空间隔离。谈到教育空间的隔离,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

    一是地理空间上的,打工子弟学校多数处于城市乡结合部、城中村。SR学校就在石景山一个旧货市场当中,已经多次迁址;这种地理空间的隔离也意味着校际间的交流和联系基本上没有。

         二是教育制度的隔离问题。我们国家很多地方的义务教育,如果不是择校的话,一般来说,刨掉择校、赞助费的话,学杂费等标准并不是特别高,但是打工子弟上公立学校的机会仍然很小。这里原因既有地理空间的因素,也有资源不足和分配规则的因素。

        2、社区隔离

    在一个社区中,以往很多研究都提出,外来人口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是“两张皮”,外地人和本地人生活的不是同一个世界,而是两个体系。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彼此之间的交往、沟通都是比较少的,甚至有时候是有矛盾的。在一些打工子弟学校,农民工子女仍然身处一种“类农村”的生活环境中。

         最近参加了一个研讨会,是关于社区治理的项目。项目涉及的社区是新西城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老社区。9个社区居委会的30多名工作人员都在。在我提到社区融合问题之后,很多居委会人员提出了意见,其中最多的是外来人口素质低,脏乱差,不交水费,不愿意参加社区活动等,他们考虑的还是希望政府出一个强硬的规定,从而以强制力来管理外来人口。

         其实,流动人口的问题,并不能靠强制的社会控制手段来解决。社区中有些问题,的确与流动人口的有关,但是这背后的原因,还在于我们的社区没有把外来人口当作社区的主体之一。农民工在社区中得不到有效的社会支持,基本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等,都非常欠缺,在这种情况,怎么会有对社区的认同?怎么会有流动人口把社区当作“家”一样来爱护?

         从这些可以看出来,外来人口要融入到社区当中,包括打工子弟的教育公平问题,打工子弟的融合问题,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面阻力非常大,包括各个方面:制度层面的、社区层面的。

       3、关于打工子弟教育的一些问题

    首先我不得不说,我们的打工子弟学校为打工子弟接受教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都是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努力地生存和发展着。

    其次,是我对打工子弟学校教育的一个反思。我现在关注石景山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从与学生的交流来看,也反映出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问题。1)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一些老师的教育教学方式。2)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课堂秩序混乱、对学习的无用感、成绩很差、旷课,有时候把老师都气走了。3)打工子弟学校是谁的学校?本来,学生在这个学校里,都会体验到一种归属感,但是在现在的一些学生中,可能是由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些学生对学校是比较排斥的,认为“学校是校长的学校”。对于这些孩子的家长来说,他们对学校的认同也不强,因为他们的孩子上学要花钱,他们把学校当作是管理孩子的一个场所。

        4、关于打工子弟教育的思考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在我关注的几个学校中,很多农民工的子女都对学习没有多少热情,以后继续接受教育的可能性都是比较低的。在目前的教育条件下,我们需要如何培养这些孩子呢?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复杂,绝对不是靠我们各位老师就能解决的。

    目前在很多打工子弟学校,也有很多社会机构、组织来进行志愿活动,比如周末开办各种兴趣班。这是孩子们所欢迎的,这个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孩子都喜欢玩;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班不用花钱,所以大家都喜欢。但是这样的活动一多,其实也有问题,打工子弟都不喜欢上正常的文化课了。所以成绩很差。社会机构的目的,一般都是为了使这些孩子能够快乐的生活,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肯定是个好事,但是我们的正常教育应该有一个什么目标呢?

         我觉得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应该是一个全面的教育,这个全面,指的是针对他们在城市生活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城市社会的距离等,进行成长的引导。如果不关注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不少孩子,学习态度、生活态度、生活方式都处在一种边缘化的境地。这就是曾经有些学者所说的“再生产了一个底层阶级”。

         1)在学校教育之外,要关注农民工子弟的成长教育,引导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这个问题就需要在学校教育之外,有一个社区教育、社会教育的部分。这需要其他社会力量的参与。今天的清华大学基金会也正在做这样的事情。我特别想介绍的是我们现在从事的一项工作:“农民工子女的成长向导项目”,主要是招募一些大学生,花一年的时间,一对一的陪伴农民工子女的成长。和他们交流、一起游戏、辅导学习等,让他们在城市当中找到和中关心。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是学校教育之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帮助农民工子女发展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农民工子女能够接近与城市社区的距离,在城市生活中找到一种归属的体验。

    (2)在打工子弟的义务教育之后,注重发展职业教育。这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可能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教育类型。目前的情况,城市中的职业教育对于农民工子弟来说,可能还存在成本高、回报少的问题,至少有些父母是这样的看待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584530-465175.html

上一篇:关于社区治理的一个发言
下一篇:[西藏笔记2]西去阿里的途中(1)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8: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