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ming8004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ming800403

博文

长三角印象

已有 2967 次阅读 2015-7-21 17:59 |个人分类:读史方舆|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城市化, 城乡结合部, 长三角, 城市框架, 均质化发展

长三角印象

716-18日因去南京林业大学开会,第一次踏足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高铁穿山又越水,半日驰驱两千里。长三角城市群的连绵程度比我想象的要差一些,大体还是以沪、宁、杭三个城市为中心的独立的部分。

与江西省相比,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中上游盆地的农村景观更加丰富多彩。除水田外,农田里还有较多的果树(柑橘、葡萄、桃、枇杷、杨梅)、蔬菜和花木。山坡地上除了一些旱作作物(玉米、蔬菜、红薯)更多的是乔木林、经果林(主要是茶树和柑橘)以及竹林。而且道路与河渠纵横,路旁河岸有较茂密的护路林、护岸林,把大地分割为不同的斑块。

江浙沪一带景观最大的特点是城乡之间界限不明确,城市框架较大,有较宽的城乡结合部,村落与农田的界限也不很清晰,存在较多的三三两两、零散的分布在农田间的独立院落。是一种整体均质式发展的格局。

江浙地区城市框架一般展开得较大,县一级城市连绵区直径一般在10千米左右,这是中心城市向周围扩张,和在乡镇企业支持下周边城镇野蛮成长,最后互相融合的产物。但是在城镇与城镇之间还有大面积的城乡结合部与农业景观。即使城市连绵区直径超过30km的上海市,在嘉定、闵行、松江之间仍未完全消灭农村景观,京沪、沪昆高铁沿线仍有大面积的农田和坑塘湿地。当然这种景观格局具有一定的生态意义,特别是在滞纳城区暴雨洪水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长三角均质化的景观格局,是在大规模的工业投资基础上形成的。工业投资主要来自于三部分,沪宁杭等大城市资本的外溢、海外投资,以及当地的民间积累(即乡镇企业)。并且形成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导的苏南模式。在中国上一次1997-2004年的经济疲软期间,江浙一带的乡镇企业并未遭到太大打击,而且中国内陆地区县乡工业的大规模破产,为江浙地区乡镇和民营企业开拓了更广泛的市场空间,加上大城市资本的外溢和外资流入,所以长三角核心区有可能实现县域(而不是县城)的工业化、城市化,从而形成了城乡融合的均质化景观格局,苏南模式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在全国率先进入中高收入的发展阶段。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工业与城镇野蛮成长,村村点火,一乡一品,使规划落后于发展实际,加剧了环境问题特别是水污染问题。其次,江浙地区将首先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江浙地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纺织、服装、皮革、塑胶、文具、五金、工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工业与高收入难以并存,“薄利多销”的企业生存道路将无法维持。而且上述产业受到棉花、石化产品、钢材等上游产品价格变动的冲击,乡镇民营企业规模小,虽然有船小好调头,适应市场变化的优势,但船小亦难以抗风浪。

所以,长三角和“苏南模式”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转折。以轻纺、五金、塑胶制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基本上已经接近极限。一部分龙头企业可能进入“品牌时代”,就如服装时尚业的意大利制造,五金工具类的德国与日本制造。但是很多中小企业将会被市场淘汰。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将进入先进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引领的新时代。先进制造业多属于大规模集中化生产,比如电子元器件、汽车、造船、航空航天、生物制药等。三十年来长三角村村点火、一乡一品、分散崛起、均质化发展的大背景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软件、乡村旅游,也可能会使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城镇在几大城市的夹缝中找到存在的空间。

 



https://m.sciencenet.cn/blog-595119-907127.html

上一篇:东北危机了吗?
下一篇:计划生育,人口红利,中等收入瓶颈

5 朱晓刚 戴德昌 吕喆 武夷山 叶建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1 1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