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chaos 交叉学科知天下,从兰州理工大学起飞。

博文

什么样的科研“接地气”?

已有 3541 次阅读 2015-7-25 14:31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近年来,平均每年都会参加1到2次的各类学术会议,在会议中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偶尔也演讲汇报下自己近期的进展和想法。

     每次会议结束后和朋友交流本次会议心得,最常问的就是你听懂了多少,谁讲的报告吸引人。有次受邀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而且要求英文表达。我于是和主办方沟通询问能否用中文,毕竟中国听众占了多数,老外也就那么几个人,主办方同意我可以用中文,但PPT 用英文,演讲过程中我也中英混合穿插。有人问我为啥如此,我说会议上做报告就是要让听众明白你在做什么,你讲的内容是啥。实际上很多演讲者口若悬河很陶醉,其实下面的听众除了礼貌性的掌声外啥都没听懂。

   分组会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当某人演讲的时候会突然来一批人,等这个人演讲完了,又走了一批人,哈哈。 另外一个现象是,一些演讲者对同行工作的认知度不够,不知道是调研不够还是忽略了。


    参加了这么多次会议,本次会议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的肖井华教授的演讲的确很精彩,很接地气。

    很清楚的讲述了自己如何组织实验教学,引导本科生做实验,从小问题挖掘大科学问题,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举了许多实际的例子来作证,的确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研究结果能发表在国际主流教学期刊(也是SCI 收录)。这些训练环节让学生真正在动手实验中获得提升,而且实验的成本不高,的确值得推广。相比自己玩自己的所谓研究,北京邮电理学院肖教授的研究真的是货真价实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这的确值得赞。而且是触动内心的赞,这么多年工科大学物理教学中也在努力尝试引导学生去做课外实验,将物理学的一些现象再现并探究其内在的机制和延展研究。这样的培养本科模式值得称赞。


   

   



https://m.sciencenet.cn/blog-60980-908141.html

上一篇:以论文论英雄还是以项目定豪杰?
下一篇:老外们度假,审稿人少了许多

3 曾春华 张国勇 李卓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17: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