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我们的科普家去哪了?

已有 4133 次阅读 2014-4-14 20:54 |个人分类:科教与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普, 科学记者, 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报, 科学编辑

我们的科普家去哪了?

本来,今天正在写另一篇东西,可是,看了“科学网新闻”上转载的两篇文章,一篇是《人民日报的《科普家去哪了》,另一篇是《吴王锁小组发现PM2.5中碳纳米颗粒可致流产》即“科学报官微”的加精博文《PM2.5中碳纳米颗粒可致流产》,觉得必须要写上几个字。为了叙述的方便,我把该博文抄录如下:

兰州大学

发现PM2.5中碳纳米颗粒可致流产

本报讯(记者刘晓倩)4月10日,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放射化学与核环境研究所发现,碳纳米颗粒能够通过胎盘屏障并进入胎儿体内,造成胎盘损伤,致使胎儿心脏和脑组织产生病变,进而延迟胎儿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胎流产。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科学报告》。

 

论文第一作者,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放射化学与核环境研究所齐伟博士说,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以碳纳米颗粒通过胎盘屏障及其对妊娠小鼠的影响为模型,研究了碳纳米颗粒对孕体的影响后发现,碳纳米颗粒能够通过胎盘屏障并进入胎儿体内,造成胎盘损伤,具体表现为孕酮激素分泌量下降,雌二醇分泌量上升。同时,致使胎盘内血管数目减少,血管管径变窄,进而造成胎盘对胎儿供养能力下降。由此导致胎儿心脏和脑组织产生病变,进而延迟胎儿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胎流产。

 

论文通讯作者,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放射化学与核环境研究所教授吴王锁表示,该成果证实了碳纳米颗粒对孕体具有严重的损伤作用,弄清了碳纳米颗粒对胎儿及母体的影响机制,直接证实了大气中颗粒污染物(如PM2.5等)能够造成孕体妊娠障碍,对长期生活在重度颗粒污染地区的孕妇提出安全警告,并且对该污染所致使孕妇妊娠疾病的治疗给予指导与建议。

 

《中国科学报》 (2014-04-14 第4版   综合)

 

我想,中国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观众跟我一样,都不会去查看兰州大学论文的原文,他们都是从报刊的文章去了解这个科学的发现,从而,这就是一种影响力最大的“科普”,比人民日报要求的科普家写的文章影响大得多,再好的科普家也比不上报刊的新闻

我想,在如今报刊上关于科学方面的报道,如上面这篇文章应当算是比较“客观”的了,大多数报道还不如这篇。

很遗憾,这样的文章对于我们的“科普”只能起到反作用,因为它本身就不科学。我不是也无意对兰州大学的该项研究作评论,只是对报道本身发表看法

该报道称:“PM2.5中碳纳米颗粒可致流产”,而整篇报道没有说到多少量的碳纳米颗粒可致流产。是一个碳纳米粒子还是一百个纳米粒子?PM 2.5总的浓度是多少?PM2.5中碳纳米粒子的浓度是多少? 统统没有说。这样的报道,除了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之外,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在科学中,数量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没有数量就没有科学。所谓毒,都有一个量的问题。当然,在我们日常的用语之中,对于许多东西,数量是已经包含在我们的习惯语言之中。例如,我们说,鸦片有毒、氰化钠有毒等等,都是指我们通常的用量。而现在的很多新的东西,在“微量”这个数量级甚至还要少得多的情况下,就一定要说明其含量。而在我们媒体的报道中,到处充斥着这样没有数量说明的指责。说XX物品中含有YY物质,而YY是致癌的或者致畸的等等,这样XX物品就被定性了,完蛋了。谁要来解释一下,YY的含量很少,谁就是王八蛋砖家。

我以为,在我们现在的情况下,我们不但需要“科普家”,更重要和更迫切的,是在媒体中,要有“科学记者”和“科学编辑”,在政府部门要有“科学顾问”。报纸上有关科学的文章,应该有专门的科学记者去做、去写,要专门的科学编辑去审、去编。他们比所谓科普家重要得多。我们需要到北大、清华或其他重点高校去招年轻优秀的理科出身的文理兼通人才,更需要从国外引进这样的人才。引进这样的人才的意义绝不在引进几个做研究的人才之下。不知道我们的报纸有没有这样的科学编辑和科学记者。我很怀疑许多大报连最起码的水平低一点的科学记者和科学编辑也不见得有,因为“科学”在他们的心中实在是分量轻得很。虽然他们张口闭口是科学,连“发展观”也成天讲科学,但只是在嘴上罢了。在真正需要讲科学的地方,他们根本不讲科学。

我们的《中国科学报》有没有合格的科学编辑和科学记者,我也不知道。至少在我看来,上面我引用的这篇报道是很不合格的。

在不合格或者根本不讲科学的报道面前,我们的“科普家”哪里去了?早就呜呼哀哉了。只有有了合格的科学记者和科学编辑,我们的科普家才能够起死回生,大有作为。

 

 

 



https://m.sciencenet.cn/blog-612874-784900.html

上一篇:说“教师的子女学习好”
下一篇:读书岂为虚名误

25 陈安 王号 袁海涛 武夷山 郑永军 赵斌 尤明庆 戎可 史晓雷 刘光银 徐晓 麻庭光 张华容 张操 李宇斌 王勇 蔡小宁 樊采薇 ybtr3929 clp286 zhngshai jimiyg tlw2013 jessie1007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