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冬至大如年

已有 4017 次阅读 2014-12-22 07:37 |个人分类:谈天说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文化, 过年, 冬至, 习俗, 日晷

冬至大如年

冬至节到了。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人们认识到的两个节气之一(另一个是夏至)。冬至那天日晷的影子最长,而日晷可能是人们用以观察自然最早使用的“科学仪器”。

冬至是什么意思?过去的至字是这样写的:

《说文解字》这样解释:“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象形。”实际上这是一个会意字,底下的一横象征大地,上面的部分象形,像一只鸟从上往下飞,碰到了地。所以,至就是到了。《说文解字》和《尔雅·释诂》同样解释“到”字:“到,至也”。至,到了,可以引申为“极”,也就是“到头了”。

但是,如果把冬至按字面解释为“冬天到了”或者“冬天到头了”,那就都有点望文生义了。这里的“至”,是“日至”的省略。

古人认为太阳运行,有它的轨迹(日躔)。秋天的时候,日躔往南,走到头,就是太阳跑到极南处,该往回走了,称为日南至。日南至也称日短至,表示白天在那天短到头了(过了那天就逐日变长了)。有人也称日长至,就是太阳的影子在那天长到极点了(过了那天又开始变短了)。由于日南至是在冬天,所以称冬至。反过来的就是夏至。冬至和夏至都称为日至。

《左传》有这样的记载:“(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

王正月,就是周王历法的正月,周代的历法以有冬至的那个月为新年的第一个月。新年到来时间,比如今的阳历还略早一点。僖公五年,就是西元前657年。那年的冬至(日南至),又正好是“朔”(初一),现在看起来正好是“大年初一”。鲁僖公接受臣子们朝贺以后,又登上“观台”去望云气。据说,这样做才合乎礼制。这件事距今已经有2670年了。

至少从周代开始,冬至日要举行国家的祭祀典礼。《周礼·春官》:“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史记·封禅书》:“冬至日,礼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

从汉武帝时(西元前104年)开始,把新年定在比周历晚了两个月,也就是恢复到所谓“夏正”,这个规矩一直实行至今,这就是所谓夏历(如今也称农历)。

包括冬至在内的24节气是阳历的产物,与阴历的月(也就是月亮的盈缺周期)本来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还是通过设置闰月很巧妙地把冬至节总是安排在十一月(出轨的可能性极少)。今年的冬至就是在夏历的十一月初一。对于夏历来说,这是很早到来的一个冬至节,那是因为今年夏历闰九月,多了一个九月的缘故。

《红楼梦》第十一回写道,秦可卿病入膏肓之时,“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交节的那几日,贾母、王夫人、凤姐儿日日差人去看秦氏”。这样的年份也不多,因为这意味着又快要有闰月了,第二年将是闰二月(一般不会有闰腊月和闰正月,那意味着有两个除夕或者有两个新年了)。

到了汉代,冬至节仍然是国家最重要的节日。《后汉书·礼仪志》叙述道:“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该“礼仪志”详细叙述了冬至日皇帝与百官举行典礼的过程。在冬至到来前五刻(相当于如今72分钟),太子就要带领百官就“具乐器”“列前殿”,前一刻,皇帝要“乘舆亲御临轩,安体静居以听之”。

国家的庆典,朝臣们当然要以写诗献文等各种形式进行祝贺。蔡邕《独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从古人阴阳五行的观点看,冬至是阴气盛极转衰,而阳气开始转盛,所以蔡邕说“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延续了周、汉的这一传统。《宋书·礼志》:“魏晋、冬至日受万国百僚称贺,因小会,其义亚于岁旦”。

直到清代,仍然是“长至南郊大祀,次日百官进表庆贺,为国大典。”(《帝京岁时纪胜》)

国家大典,民间当然亦要庆贺,汉·崔寔《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一如正日”就是与新年(古人称元旦)一样。可见,民谚“冬至大如年”真是源远流长。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了首都开封城冬至节的节日气氛:“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祝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官放关扑”就是那几天国家允许老百姓赌钱游戏。

宋·吴自牧《梦粱录》说到南宋的情况:“最是冬至岁节,士庶所重,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礼,加于常节……此日宰臣以下,行朝贺礼。士夫庶人,互相为庆。太庙行荐黍之典,朝廷命宰执祀于圜丘。官放公私僦金三日。” 您看,“官放公私僦金三日”,国家借钱给大家过节。

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清代。清·顾禄《清嘉录》说到冬至时:“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先日(节前一些天——博主注),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携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速燕饮,谓之‘节酒’。女嫁而归宁在室者(回娘家的——博主注),至是必归婿家。家无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谚。”

随着西方势力的入侵,清末的一系列内忧外患,百多年来战争连年,中国农村经济几于破产。城市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所有的传统节日的庆贺方式都“最小化”甚至消失了。

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除了跟生产及生活方式有关,也往往与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一般地说,较富裕地区的习俗总是较为多样、较为奢侈。例如,澳门地区把冬至节作为公共节假日

我少年时代生活在号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虽然上世纪50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仍然非常贫穷,但是那里毕竟有冬至大如年的传统,所以,“冬至夜饭”即冬至前一个晚上的晚饭还是比平时丰盛得多。

对于冬至夜饭,最令我们小孩子兴奋的事情是我们也可以喝酒。这种酒只有冬至节前才有,称为“冬酿酒”。小孩子不懂事,常常讹称为“东洋酒”。冬酿酒的酒度很低,只比“酒酿”即“醪糟”酒度略微高一些。甜甜的,略有一点浑浊,里面漂浮着一些桂花。也很便宜,依稀记得那时候是一角四分钱一斤,都是到酒店里“拷”即零售的。

我对于“冻羊肉”也有深刻的印象。“冻羊肉”即羊膏,是把羊肉煮软烂后冷却而成,那时候苏州街上专门有人做羊膏出售的。这种东西也只有冬天才有。对我来说,冬至节、“东洋酒”、冻羊肉,都是五六十年前少年时的记忆。

北方人对于冬至节的习俗忘记得比南方人更厉害。我到北方生活半个世纪了,北方人的冬至习俗只剩下了半句话:“冬至饺子夏至面”。古代帝王的两个祭祀大典,到这里只合成了一句话,两个“至”各占了半句。

习俗的变化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假定要让我们总是跟古人一样,我想各位肯定不会愿意。但是,习俗毕竟也是一种文化,人们需要继承自己祖先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人们需要这样的文化生活。近年来,随着我们经济生活的不断改善和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传统节日习俗的继承和恢复成了大多数老百姓的要求。冬至节的民间习俗也将会更加丰富。




https://m.sciencenet.cn/blog-612874-852877.html

上一篇:说公共场合的繁体字
下一篇:说教师收入分配的“工分制”

19 李伟钢 武夷山 尤明庆 徐传胜 鲍海飞 李轻舟 陈飞 韦玉程 杨金波 唐凌峰 刘艳红 赵燕 戎可 刘光银 柏舟 biofans jiareng peosim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