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得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Jccn 偶然得之

博文

中日教育交流史上的精彩一页

已有 4773 次阅读 2009-4-17 12:06 |个人分类:交大情缘|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上海交通大学与大阪大学交流历史回顾
[发布时间]:2009 年 01 月04 日  
  
一、上海交通大学与大阪大学的交流始于1979年9月两个焊接所之间的交流
  大阪大学是日本仅有的几所国立大学之一。是亚洲,乃至世界著名高等学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百废待兴,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国门初开,当年的一代知识分子期盼走出国门,亲身感受物质丰富、文化高度发达的西方世界,见识现代化工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1979年,中国第六机械工业部组团赴日本参观考察世界造船强国日本的几大造船厂,代表团中有上海交通大学焊接研究所陈楚教授、俞尚智教授。在西方国家高等院校中,仅有几个国家专门设立焊接学科和焊接研究所,日本大阪大学焊接研究所则是世界四大焊接研究所之一。代表团在日本访问期间,陈楚、俞尚智教授特意访问了大阪大学焊接研究所。陈楚、俞尚智结识了日本科学院院士焊接研究所所长荒田吉明教授和著名教授上田幸雄。1981年我校教授赴大阪大学进行焊接工学科和焊接所进行共同研究。1980年上半年,陈楚教授、唐逸民教授利用日本海外协力事业团JICA提供的资助,以研修员的资格赴大阪大学焊接研究所进修,在上田幸雄教授的研究室,从事焊接结构力学方面的研究。在此期间和荒田教授、上田教授成为朋友。
  1980年,上田幸雄应邀访问西安交通大学时,陈楚教授邀请、陪同大阪大学上田教授顺访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交通大学作“焊接结构应力与变形研究的最新理论和方法”的访问讲学。1981年大阪大学焊接研究所成立十周年庆之际,我校派陈楚、俞尚智、唐逸民等教授出席了大阪大学焊接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暨国际焊接会议。广泛结识了日本焊接界著名专家和教授。1982年4月,我校焊接研究所邀请大阪大学焊接研究所荒田吉明教授来上海讲学,面向研究生、教师、其他大学教师、上海企业单位工程师,作“高密度焊接和焊接自动控制”专题报告,历时一个月,在全国高校引起轰动。
  为了能使跟多的教师走出国门,增长见识、提高能力、提高知名度、扩展研究领域,在陈楚教授的努力下,1983年,上海交通大学焊接研究所与大阪大学焊接研究所正式签订了“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及工程系和大阪大学焊接研究所科技合作”协议,打开了与大阪大学长期合作之门。协议规定后续四年里,双方每年互访学者二人,去对方学校进行共同研究工作。逗留期间由对方提供生活和交通费。值此期间共邀请了六位大阪焊接研究所的教授来校讲学、共同研究或指导研究生,我校则派出了14名教师出国学习、共同研究等。交通大学焊接所连续排出四期教师出访日本,其中第一期何德孚、张月嫦教授(1984年),第二期朱正行、汪建华教授(1985年),第三期王锬、严向明教授(1986年),焊接研究所利用日本大阪大学提供给研修教师的生活津贴的截留外汇,资助其他教师如周浩森、张寿柏、陈贤芬等人赴大阪大学研修;大阪大学焊接研究所相应派出六位教授到上海交通大学作访问讲学或短期学术交流,其中包括:松田、岩本信也、丰田、大森、牛尾、井上胜敬、村川英一。其中井上胜敬1986年来华讲学,在上海交通大学焊接研究所自动控制研究室从事计算机焊缝图像处理研究,历时三个月;村川英一1987年来华讲学,在热模拟研究室从事焊接模拟研究,历时三个月。所际学术交流对推动我校在焊接力学、特种材料焊接、以及自动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和深远的影响。
二、学术论坛推动焊接人才培养
  鉴于荒田吉明在国际上学术地位和对日中学术交流的贡献,1984年荒田吉明所长被授予我校名誉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与大阪大学焊接研究所建立合作交流关系期间,荒田吉明多次出访中国,除了1982年在上海讲学之外,1986年轻工业部上海焊接研究成立,邀请荒田出席,授予荒田吉明教授轻工业部上海焊接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并上报国家教委和轻工业部批准。1988年应邀到新疆讲学,顺访上海交通大学,作短期访问讲学。1987年授予上田幸雄为我校顾问教授。1988年荒田教授为了继续巩固两校系、所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又续签了大阪大学焊接所和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术交流协议,使两校间的学术交流合作与人才交流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到1988年大阪大学教授来我校访问讲学达30人次,我校到大阪大学去研修、讲学、共同科研,访问学者也高达30多位。当时我校还派出了三名青年教师到大阪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中焊接所的中青年副教授张月嫦三次到荒田研究室工作(1984年短期研修、1984-1987年攻读博士学位,于1987年9月获得了大阪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荒田从焊接研究所卸任后,受荒田吉明邀请,1988年10月至2001年,在荒田教授研究室从事固体内常温核聚变研究,历时长达十二年之久,举得突破性的成就,在日本学部期刊、日本和美国应用物理期刊、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科研成果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赞誉。同时为交大同大阪大学的之间交流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汪建华教授三次(1985、1991、1995)赴日本大阪大学焊接研究所上田幸雄研究室,研究焊接应力变形计算机模拟计算,共同开发了“固有应变”焊接变形模拟计算方法和计算机模拟计算程序,回国后长期从事焊接模拟计算,成为中国焊接界有限元模拟计算第一人。
  在上海交通大学与日本大阪大学焊接研究所签订合作交流协议期间,约定由双方轮流负责筹备每年一次焊接学术交流会议。198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1986年在日本津市,1988年在中国镇江,1990年在日本大阪,先后举办四期中日焊接学术论坛。中日焊接学术交流,大大促进了中国焊接理论研究,推动了中国焊接人才培养热。此后中国派出一批青年学子赴日本大阪大学留学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其中有:姚向宇、袁敏刚、李严、罗宇、顾斯美、逄强、陆皓、李铸国,其中有一部分学成回国,返回母校工作,已成为上海交通大学教学骨干教师,如罗宇教授、陆皓教授、李铸国副教授等等。
  在打开与大阪大学交流之门后,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应大阪大学邀请,周平南、吴鲁海、俞海良等许多青年教师被派到大阪焊接研究所相应的领衔教授手下工作,受益匪浅。当初到日本访问、研修的中青年教师(讲师、副教授),回国后也先后晋升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学术带头人,在中国焊接界占居一席之地。
三、建立校际合作平台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提出振兴教育纲要,制定创一流大学、培养跨世纪人才战略,实施211、985计划。当初源于基层的一些学术交流远远不能满足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国家倡导国际性校际之间的学术论坛、科技合作、人才交流;中国的一些知名大学相继与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姐妹学校、兄弟学校多边友好合作关系。上海交通大学与大阪大学有长期合作关系。
  1992年4月,时任校长翁史烈院士访问了大阪大学,与当年的大阪校长金森教授进行了友好会谈,双方均希望继续加强两校之间的合作。1992年5月,时任副校长盛振邦教授在出席日本关西造船80周年大庆时也顺访了大阪大学,并与大阪大学造船系商谈合作交流事宜。此后除了焊接学科与大阪大学保持学术交流之外我校应用物理系与大阪大学基础工学部进行了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合作尝试。
  我校同大阪大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启动早,历时长(1979年至2008年),富有成效。大阪大学除了工学部外,大阪大学还有医学、齿学和药学,尤其以医学最为出名,其他学科与交通大学基本相同。1992年时任焊接研究所所长上田教授就提出两校提升交流水平,扩大交流领域呼吁。两校就此达成了共识。当时按照我校材料学科与大阪大学焊接所签署的科技合作协议,继续派遣教师赴日本大阪大学研修,开展的领域有:新型材料(陶瓷、非晶等)连接工艺研究,特殊焊接工艺研究(电子束和激光焊接),焊接力学及其热弹塑性有限文数值分析研究,焊接自动控制以及传感器研究,同时还在将应用物理系和造船系与大阪大学对口学科建立起的联系进一步深化,确立了精密仪器学科研究的合作课题:波导非线性和波导倍频器研究、光开关器研究、光波导电子学和集成光学有关课题研究、超短脉冲技术研究、波导CO2激光汽和微米调制器研究、高速船型及性能研究、浅吃水肥大船型研究、微小机械、仿生机械与机器人的研究等,同时还扩大合作学科范围,如机械工程、电子电气、自动控制、通讯工学、应用化学、生物工程、经济学、法学等,学术交流范围几乎覆盖全校各个院系。可见上海交通大学同大阪大学的学术交流从形式和内容上在两国教育交流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日关系进一步提高,两国的学者为了推动中日间的科学技术合作交流,两校的校级领导商定定期召开两校学术交流研讨会,由各自学校为研讨会提供人员资金保障,国际差旅费由派出学校负担,会议期间的费用由主办学校承担,每年一期轮流举办。
四、拓展学术交流领域
  1995年,第一届上海交通大学-大阪大学学术研讨会在大阪大学举行,我校派出副校长等7名教授参加了为期4天的研讨会。1996年,大阪大学派出了7名教授出席在我校举办的第二届学术研讨会。1997年,我校派出了3名教授赴大阪大学出席第三届学术研讨会。1998年,大阪大学派出5名教授出席了在我校举办的第四届学术研讨会。1999年,我校派出了以副校长为首的5名教授出席在大阪大学举办的第五届学术研讨会。2000年,大阪大学派出7名教授出席在我校举办的第六届学术研讨会。从第一届到第六届主要是以材料学科为主。2001年,我校派出了生命科学、生物学、药学、材料焊接学科代表团出席在大阪大学举办的第七届学术研讨会。2002年,大阪大学派出代表团出席第八届在我校举办的学术研讨会。2003年,因“非典”两校决定暂停一年。2004年,我校派出了10名教授代表团出席了在大阪大学举办第九届学术研讨会,本届研讨会上提出了COE共同研究项目。2005年,大阪大学时任校长宫原秀夫率领14名教授代表团出席在我校举办的第十届学术研讨会,我校时任校长谢绳武会见并出席了研讨会,会上两校校长分别作了基调演讲 。2006年,我校派出了16名教授出席在大阪大学举办的的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2007年,大阪大学派出23名教授出席在我校举办的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2008年,我校校长张杰院士率领23名教授代表团出席了在大阪大学举办的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会上张杰校长同鹫田校长分别作了基调演讲,张校长充分肯定了两校开展长期的学术合作与交流,符合两校学者的愿望也符合中日友好大局,促进了中日友好,推动了两国文化交流,为中日教育交流写上了精彩的一页。会议期间张杰校长拜会了鹫田校长,提出了两校开展实质性的交流,进行共同研究。张校长还积极建言在物理领域首先开展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并提出了合作的设想,希望两校在开展交流上进一步拓展思路,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通过举办研讨会,两校的交流经历了历史的考验,两校学者以科学进步和精育人才为主题,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交流,开展了互利共赢合作交流的新篇章。
  用创新和务实的要求,两校现任校长又开始谋划新的发展和新的交流。不久前,大阪大学积极响应张杰校长的倡议,开展实质性交流。大阪大学派出了33名教授组成的代表团访问我校,同我校物理、数学、环境、化学、材料、医学等学科开展了对口交流和演讲会,在研究生院举办大阪大学留学政策说明会,并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研究生留学方面的问题。
五、对学术交流的预期
  每年一届学术论坛,双方各自选派青年学者出席会议。学术交流着重介绍各自的近期的研究成果、发展规划,参观大学重要研究所、实验室,举办小型座谈会。同时安排参观所在地区其他著名的大学、研究所。定期学术交流活动有利于中青年骨干掌握学科研究动态、跟踪前沿研究热点、享受世界科研成果、扩大见识、提升能力、提高学术知名度,为中青年走上国际舞台创造机会;有利于推动上海交通大学上水平、创一流目标的实现。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们相信两校的交流与合作一定会创新务实,在开展实质性学术交流上迈出新的步伐,为科学进步和人类社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中日友好谱写新的篇章。


https://m.sciencenet.cn/blog-63591-226623.html

上一篇:打工皇帝“唐骏”交大演讲实录
下一篇:【转载】到了牛津大学,才知不敢骄傲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