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ng903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feng9038

博文

土崩瓦解”诠注

已有 987 次阅读 2023-12-17 10:20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土崩瓦解”诠注       

                                                                                                                   东夷人士  

“土崩瓦解”,是个通俗易懂而常用的成语。撇开“土崩瓦解”的辞源,单从字面理解,“土崩瓦解”似乎说的是墙或屋的崩塌,其意类似“墙倒屋塌”。因为“瓦”只用于墙和屋的顶,也只有当墙或者屋的根基崩塌了,其墙或者屋顶上的瓦也必然随之破碎解体。因此《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把“土崩瓦解”释“比喻崩溃,彻底垮台。”非常明显,这个成语的应用范围不是自然、物理现象,不是字面上的“墙倒屋塌”,而是社会现象,即人、组织或者政权的崩溃、垮台。

土,“地也”,刘熙《释名》曰:“土,吐也,吐生万物也。”毕沅曰:“顾土实地也。”万物由地出,在地上生长、繁衍;土,“根也”,《诗》:“彻彼桑土”,《释名》:“土,音杜。”土、杜义同,《方言》云:“齐东谓根曰杜。”土即地上万物的根、根本;根本即“基本”,《汉书•谷永传》:“是以明王爱养基本,不敢穷极。”基,房屋壁垒等的脚址。因此“土崩”即地上万物的根基的崩溃塌陷。

瓦解,制瓦流程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制瓦时,先把陶土泥制成圆筒形,将园筒一分为四,即成瓦。瓦解,比喻事物的分裂、分离。

“土崩瓦解”源自何处?《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均注释为《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即源自《史记》,而《史记》中的“土崩瓦解”,比喻的是秦帝国的崩溃灭亡。但检索典籍,比《史记》更早的《鬼谷子》,即纵横家鼻祖,苏秦、张仪老师的言论集《鬼谷子》一书中就有:“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之语,因此“土崩瓦解”的辞源,应为《鬼谷子》。《鬼谷子》中的“土崩瓦解”还不是指王或诸侯政治统治的彻底崩溃,而是指王或诸侯政治统治中出现了一种危险信号,与“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贤人不用、小人谗贼、君臣相惑”等等同义,都是政治统治出现的危险信号、征兆、裂痕。即《鬼谷子》说的:“萌芽戏罅”。戏,隙也;罅,裂缝。“萌芽戏罅”即天子、诸侯的天下,已经出现了崩溃的萌芽,出现了破败的裂缝,若不弥补、堵塞这些裂缝,则王或诸侯的天下将崩溃。

中国的成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读音、语义、形式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变化。有些结构成语的前后两部分,存在次序的改变,如:“千山万水”、“龙蟠虎居”、“春风满面”与“万水千山”、“虎居龙蟠”、“满面春风”,前后两部分次序改变而不影响其意。因此“土崩瓦解”有另一种格式,即“瓦解土崩”。《淮南子•泰族训》载:

“所谓有天下者,非谓其履势位,受传籍,称尊号也,言运天下之力,而得天下之心。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师起容关,至浦水,士亿有余万,然皆倒矢而射,傍戟而战。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以麾之,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纣有南面之名,而无一人之德,此失天下也。”这里的“瓦解”和“土崩“,是对帝王无德而失民心者失天下,和帝王有德而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最有说服力的诠释。殷纣王时,国土疆域非常广大,东至海,西至大漠,南交趾,北幽都;兵力雄厚,有甲士亿万。但由于纣王腐败不得人心,众叛亲离,所以武王伐纣时,纣的亿万将士反戈一击,皆“倒矢而射”,殷商帝国土崩瓦解,一败涂地,迅即灭亡。殷纣灭亡的原因,根本是“土崩”,即“纣有南面之名,而无一人之德”,由于失掉了民心,朝廷臣僚和亿万兵士,迅速瓦解,“此失天下也。”因此,所谓“有天下者”,不是指你拥有什么高贵的尊号、无比大的权势和祖传的思想秘籍,而是你能否“运天下之力,得天下之心。”

    《淮南子》在这里是用“瓦解”和“土崩”概论的是殷纣灭亡的社会根源,而直接用“土崩瓦解”概论帝王崩溃的是徐乐。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举贤良文学,求治国方略。董仲舒上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君权神授”;公孙弘的对策是:因能任官,去无用之言,不作无用之器,不夺民时,不妨民力,有德则进,有功者赏,罚当罪,赏当贤;“临淄人主父偃、严安,无终人徐乐皆上书言事。”(《资治通通鉴》卷十八)

徐乐上书曰:“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

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乡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此之谓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乎土崩。

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於中原者,此其何故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

 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贤主之所宜留意而深察也。

徐乐在这里把“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论证的有理有据有说服力。历史确实这样。陈涉,草根一个,既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乡曲之誉,也不是王公名族之后;既无孔、曾、墨之贤,也无陶朱、猗顿之富。但他“偏袒大呼,天下从风”何故也?因为“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资助陈涉,使他一呼百应,秦政权的根基已经崩溃,因此上层建筑无法收拾,这就叫“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乎土崩”。也因此,以人为本,民生为要,倾听群众呼声,执政为民,建德修政,这些政治惊世之语,都是治国之宝典,得民心之要义。

徐乐说的“瓦解”,是指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和分裂。西汉政权诞生后,刘邦为笼络一些有实力的将领,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像韩信、彭越、黥布等。但后来发现异姓诸侯王对中央政权有很大威胁,所以刘邦开始采用各种手段削除异姓王,与此同时,分封刘氏子弟为王,想用此屏藩皇室。刘邦所封的同姓诸侯王的封国,占据了国土的大部。有些诸侯王羽翼丰满后,开始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最后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吴楚七国之乱虽然引起国内政治形势的剧烈振荡,尤其是吴王刘濞在江南聚众30余万人,从扬州出发向西汉政治中心进攻,和位于山东的胶西、胶东、甾川、济南诸王联合起兵,对中央政权构成了巨大威胁。但不到三个月“七国之乱“就彻底平息,分裂、割据势力以失败告终。就如徐乐所言:“不能西攘尺寸之地”,中央政权没有受到损害。“七国之乱”之所以没能动摇中央政权,并不是因为“七国”的力量比陈涉弱,而是因为“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即因为先帝有德,故能得民心,七国诸侯王从民众那里得不到资助,所以失败。因此,“土崩”与“瓦解”两相比较,“土崩”威胁最大,“故曰天下之患在乎土崩”。

           完稿于2014年7月22日星期二)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1609-1414154.html

上一篇:徐继畬与太平洋铁路华工
下一篇:迪那里国家公园

5 郑永军 张晓良 尤明庆 汪运山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4: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