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ng903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feng9038

博文

徐继畬与太平洋铁路华工

已有 987 次阅读 2023-12-16 09:53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徐继畬与太平洋铁路华工

                                                                         

对徐继畬与大量广东华人赴美、早期中美人文交流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在近代意义上的门户开放、学习西方、中西交流,一般认为始自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原称“同光新政”,即同治、光绪年间的门户开放和中西交流,其主要产生在上海、武汉、天津等东北部中国;而在此之前的道光、咸丰(1821至1861)年间广东沿海城市向南洋、北美的早期出国潮,也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侨乡广东对中国文明进程的影响是个很值深入研究的课题,因为今日广东做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与这个历史背景有关。

在道光、咸丰以至于同治的晚清,为什么中国唯独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民工能远涉重洋到南洋、北美异地他乡去谋生、创业?是什么诱惑、勇气、技能和力量,让一些世代生活在故土的农民、渔民背井离乡?而这种连续不断地群体出国又集中发生在五邑?也就是在研究北美华工史时,我们需要寻找其源头,其原始的条件和动因。

据我的粗浅理解,美国早期来华传教士在广东的活动,早期任广东盐运使、广东按察使、闽浙总督等职的徐继畬的《瀛环志略》的影响,对华工赴美条件比较公正的《浦安臣条约》的签订,这三者的相互作用,是广东,或者是“五邑”地区农民、手工业工人出国潮的很重要的动因。考索这三者的关系或影响时,徐继畬是个关键人物。

一、关于美国传教士早期来华的活动

广州是海上霸主英国人对中国殖民掠夺的主要港口,而美国的对华贸易较晚,直到1817至1820年,美国对华贸易开始增加,每年来往中国的商船有三、四十艘。与英国的血醒掠夺贸易相比,美国的殖民贸易相对温和,“在英、法历次战争时期,中国海面上仅有两种非常显著的旗帜,就是英国的和美国的,——英国旗帜所以显著,因为英国是海上霸主,而美国旗帜却因为中立的美国是所有国家的友好国,┄┄它能在别些国家所不能经商的地方经商。”(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第93页,转引自戴逸:《简明清史》第511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老牌殖民主义者英国对中国的疯狂掠夺和鸦片贸易,主要从广州入海。广州也是两次鸦片战争的主战场,虎门销烟和三元里抗英斗争表明,晚清中外的交集和矛盾斗争,也集中表现在广东和中英之间。美国虽然也参加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掠夺,但由于他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对中国的殖民掠夺相对温和些。

美国与中国的贸易虽然在乾隆时就已来往,但中美的规模性交往,似乎应从奥立芬在广州设立公司,并派传教士俾治文、牙雅俾理于1930年来华传教开始。

1830年美国传教士俾治文和雅裨里,乘“罗马号”轮船抵达并落脚广州。他们在广州传教并办学堂、办医院、办报纸,广泛地与当地官员、商人、平民接触。俾治文主笔的《中国丛报》,办的时间长(1832年至1851年共出200多期),发行量大,而且比较客观(比如发表了48篇反对鸦片和鸦片贸易的文章)让美国和世界了解了中国。雅俾理的《亚美理驾合众国志略》在香港、广州一版再版,让中国,尤其是广东沿海地区了解了美国。

由于美国传教士在广东的种种活动,因此在广东及口岸地区形成了一种特殊语言,叫“洋泾浜英语”,即英语和汉语的混合语。传教士雅裨里的《中国日记》里也说广东地区的一些渔民、市民会说一些蹩脚的英语,但基本能沟通。

 总之,在广东口岸,有美国商船定期往来,中美交通已开通;美国传教士在广东传教和办学、办报,使中美两地、两国间有了一定的相互了解;美国的中立政策与英、法比起来,中美关系相对友好;农民、渔民中有了一些与洋人有交往并粗懂英语或称洋泾浜英语的人。再加上国内阶级斗争在这个地区尖锐表现,如1854年广东天地会在佛山起义,番禺、东莞、新会、清远周围十数郡县响应,攻城40余座,围攻广州半年之久。起义最后被清政府镇压了,失败的起义农民四处逃散,这其中恐怕有很多的人逃到了南洋或北美。这些特殊背景条件,就形成了五邑地区的华人接连不断去南洋和北美谋生的潮流。

第二个条件和动因就是徐继畬的影响

徐继畬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出任广东盐运使、广东按察使、福建布政使、广西巡抚、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职。1844年,徐继畬与雅裨里相识交往,雅裨里成为徐继畬洞悉西方世界的关键人物。两人频繁地长时间交往、交谈,雅裨里不仅口头向徐继畬详细介绍世界及美国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政治人物,并多次送给他有关的地图和书面资料。徐继畬“他对了解尘世间各国的情况,比聆听天国的真理急切的多。”(雅裨里语)1848年,也就是《共产党宣言》在欧洲问世时,徐继畬的《瀛环志略》付梓了。

《瀛环志略》在大清王朝统治下,引起了很大轰动,也改变了徐继畬的官运。声讨的用语就是“称颂夷人,献媚夷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崇洋媚外”、“投降卖国”。林则徐领头上书咸丰皇帝,弹劾徐继畬,最后罢了徐继畬的全部官职。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同治四年(1865年)两宫皇太后宣旨召徐继畬入京,命任通商衙门行走(相当于外贸部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主管对外通商的官员。《瀛环志略》也由总理衙门重新刊行,成为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标准本”。1867年,徐继畬又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兼总理同文馆(主要培养外语\外交人才)事务大臣。成为晚清总理对外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

徐继畬长期在广东任职,后又成为朝廷对外事务的总管。他的《瀛环志略》也趁机大量发行流传。大量华工去北美修铁路是在1863至1869年间,而这期间总理对外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恰好是徐继畬(1865至1869年)华工赴美与徐继畬的关系,目前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专门论著,但从逻辑关系上说,徐继畬与华工赴美应该有关联,比如《浦安臣条约》。

书中有专门一节,即《蒲安臣条约》推动大批华工来美,列出1868至1870三年来美33856人。客观地说,《蒲安臣条约》对华人来美及在美国的生存,做出了很多公正的制度性安排。美国对华人态度之所以有如此公正的安排,应归功于徐继畬。本书提到了赠送美国的徐继畬碑文。美国对这块石碑非常重视,专门砌于华盛顿纪念塔第十级的内壁上,并于1867年派公使蒲安臣将华盛顿的画像作为总统的礼物送给徐继畬,并举行了隆重的赠送仪式。赠送仪式后的第二年,即1868年中美签订了《蒲安臣条约》。中方与美方谈判签约的是谁?公开的文本资料无载。但1967、1968年担任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的是徐继畬,按照常规,主管整个谈判和签约过程的中方代表人物应是徐继畬。

当然,五邑华工赴美还有很多其它原因,比如“苦力贸易”,英国的官方数字是;“在广州及其附近地区被掠卖出国的华工,1849年为900名,1850年为3118名,而1852年上半年竟达到15000名。”(《英国兰皮书•关于从广东移民的通信》第一页)从事这种“苦力贸易,”的不止英国,是列强掠夺中国的一种普遍形式;又比如被官方追捕的农民起义军残余等等;从技艺上说这个地区的劳工阶层中有一个特殊的工种——打石工,三元里抗英斗争队伍中的主力之一就是打石工,在美国来华招募中,这些与石头打交道的人当然是首选。

对徐继畬的研究,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中国的富强与制度的关系问题。军旅作家王龙说:“今天的学者早有一种定论,认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器物——制度——文化的递进次序,而徐继畬早在《瀛环志略》中就勇敢地透过器物表面,看到了西方列强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先进性。”(《同舟共进》2014年第3 期)洋务运动的宗旨是“学习外国利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中日甲午海战中国的惨败说明,中国失败的主要不是兵器、技术,而是制度。对此,洋务运动首领李鸿章也很清楚,不改变腐朽没落封建王朝制度,只搞“船坚利炮”,就“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 (李鸿章自白)表面好看,但不堪一击。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李鸿章只敢偷偷写下来,不敢说出来,而徐继畬不仅大胆地写出来,还刻在石碑上,大张旗鼓地送给了美国人。因此,徐继畬这个人物很值得研究一番。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1609-1414052.html

上一篇:现实与历史——关于“纪侯大去其国”
下一篇:土崩瓦解”诠注

2 尤明庆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