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iblo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Liblog

博文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4:增加深度的窍门3 精选

已有 15020 次阅读 2012-11-28 14:50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批判精神

 
李:还有一条非常重要,就是要坚持批判精神,不轻信,不轻易接受,要多怀疑。这对增加深度大有好处。做研究特别需要这种批判精神、怀疑精神。优秀研究者区别于他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批评怀疑精神。笛卡尔的四大思维原理之首,就是要怀疑一切,不假设任何东西是对的。我过去在这儿做《逻辑推理及其变革与改造》报告时讲过:笛卡尔怀疑一切,他甚至怀疑世界是否存在。先得到的是他自己存在,就是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 Cogito ergo sum.)既然我能思考,我肯定存在。他由此出发,一步一步,重构了整个西方哲学体系,推翻了许多旧东西。我们就需要这种精神。孟子有句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过,此处的“书”原指《尚书》)。反过来,做原创研究是培养批判精神的良方。有时,知识越多越无能、越没创意。这是原创研究与知识之间的一个难题。

学:这个难题是怎么回事?

李:一方面,知识越多,对原创性研究越有障碍。懂得多不一定好,因为可能被套住了。但是没有知识,怎么做原创研究?也不可能。这是一个进退维谷的两难难题。到底是多学好呢,还是少学好呢?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尽人皆知。对于原创性研究而言,其实更应该说,

知识既是力量,又是障碍。

英国大诗人拜伦说:要完全原创,就得多想少读,但这不可能,因为一个人只有先读才会想。(To be perfectly original one should think much andread little, and that is impossible, for one must have read before one haslearnt to think.)朱熹也说:“所读书太多,如人大病在床,而众医杂进,百药齐下,决无见效之理。”萧伯纳甚至说:阅读腐蚀心智。(Readingrots the mind.)

学:那么,我们到底要不要多读书学习呢?

李:其实,孔子在《论语》中早已给出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罔”就是迷惘茫然,进而莫衷一是;“殆”应该是指殚精竭虑而仍旧疑惑不解。与此相通,大哲学家康德也说:知而无感乃空,感而无知则盲。(Concepts without percepts are empty; perceptswithout concepts are blind.)解脱的关键在于要富有批判精神。要学,但要存疑地学、批判地学:不盲从轻信,不随俗从众,不作茧落套,不趋时阿世,不追新逐异,凡事都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所读所学仅供参考,多闻阙疑,能“入”而又能“出”。对人不能苛刻,对所学要苛刻。培根说:读书不是为了驳斥和雄辩,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权衡和思考。(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 nor to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读书的目的是了解、权衡和思考,而不是判定是非,更不是盲从。《小窗幽记》也说:“看书只要理路通透,不可拘泥旧说,更不可附会新说。”当然,这是易说难做,知易行难。读多了,思想难免受影响和束缚。这也正是我提倡在了解已有方法之前努力独自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

学:有人提出所谓科学上的吸收性心智:伟大的科学家接触东西的时候,会吸收,但是在思考的时候,会排斥。一般人在接触的时候就排斥,会选择性吸收,而思考的时候却有接收的惯性。

学:我还是感觉知识越多越好,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并不是障碍,最多会导致一种惯性思维的产生。

教:我觉得知识本身没有好坏,可能是积累的负面太多,导致对新的吸收有影响,使得知识成了一种障碍。

教:我的观点是:知识是学以致用的东西,要么做研究,要么干其他事情。要是什么都学,那跟电脑没区别了。所以我同意李老师的看法,就是批判性地学习。

李:说到吸收和排斥,我觉得大物理学家法拉第(Faraday)说得好:听取所有建议,但自己作判断。我认为,批判性的学习多多益善。批判精神主要是一种独立的鉴别力和判断力。对于领域外、追求广度的学习,“知识是障碍”的问题一般妨碍不大。我们这里谈的学习是针对做研究的、是领域内求深度的。好多东西要存疑,知道有这么一个说法,但不轻易认定其对错。说到底,障碍是这样形成的:知识多了,就容易形成套套,束缚思维,从而成为障碍。没有这个知识,就没有这个束缚。任何一条知识都会产生一个约束,知识越多,自由空间就越小。这种思维定势很难避免。比如有一袋东西,有人随机摸出10个,都是白乒乓球,你就会想,这是一袋白乒乓球。假如接着摸出两个红乒乓球,你就会想,这是一袋乒乓球。假如接着摸出一个小皮球,你就会想,这是一袋球。归纳是人之天性,生存之必需,但会导致思维定势,所以,对于一个有创意和能力的研究者来说,

刚进入一个领域或课题时,是做出突破的最佳时机,

因为此时他还没有被圈内的成见和定式套住。我刚做估计融合时,没读多少文献,也就没被已有方法束缚。刚进入一个课题时,圈内的知识贫乏,恰恰是突破的绝好时机。所以,重起炉灶的“范式转变”往往是由进入不久的能人完成的。学了很多之后,改进的可能性增加,突破的机会反而小了。所以,进入一个领域或课题时,要珍惜“童贞”和时不再来的“第一次”。最好记下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以免遗忘,不论它们多么无知、幼稚。随着接触增多,也就习以为常。我想这有很强的生理基础——新鲜的东西产生的刺激强烈,对陈旧的东西反应迟钝、麻木。说得全面点,在一个领域还没有多少成见和定式之前,专家有优势,而在一个较老的领域,新来者更有优势。

学:我的体会是,刚进入时问题较多,后来问题越来越少。

教:这么说,如果在一个地方呆了相当长时间后,就不太可能有真正的突破了。

李:如果这地方不新,可能性确实不大,但并非不可能。有一条可行之路,就是尽力发现知识、也就是约束之间的矛盾冲突之处,进而解放思想,使约束不再是约束。理解深刻,就便于这种发现。富于批判精神,就习惯于扬弃进而突破。借用曲线拟合的术语,圈内的知识就像数据点,如果缺乏批评精神,它们就是约束,就要求曲线通过这些数据点,这种曲线缺乏泛化能力、没用。要拟合得好,就得挣脱这些约束,认识其矛盾之处。新来乍到的能人,不见众多的数据点,反而更能宏观把握,看清走势,从而选用更好类型的曲线来拟合。圈内的专家大多充其量只能改进同类曲线。

学:对于如何批判性地阅读,您能不能说得具体点?

李:首先,要尽可能区分事实与见解和观点。无征不信,切莫轻信,更不应全盘接受见解、观点、理由、甚至论据,但不该轻易怀疑事实。当然,区分事实与观点并不容易。一个实验结果,就不是观点问题。怀疑实验错了,另当别论。观念上要认为,各种观点、包括权威的,都不一定对。在我的团队每周的讨论会上,如果有人抬出权威来为自己壮胆助威,都会被我驳斥:要以理服人,让人心悦诚服,而不是以势使人屈服。多年前,IEEE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精心安排了一场模糊理论之父扎德与控制论大家MichaelAthans之间关于模糊控制之价值的争论。扎德的确证实了他彬彬有礼的君子风范,但他的争论表现让我失望,因为他老是强调模糊理论的应用文章数目如何如何与日俱增,用以作为它有用的主要证据,而没说出多少它为什么有用的深层根源,这全然不像他的有些文章所显现的深刻洞见。

学:应用文章多不正好说明影响大吗?

李:没有深层的合理根源,一时的影响大并不一定真正有价值。历史上有很多时髦货都是过眼烟云,在烟消云散之后踪迹全无。有些甚至不是昙花一现,比如“燃素说”在化学史上影响长期而巨大,人人都信,到头来还是大错特错。再举一个具体例子。两个无穷小,第一个比第二个更高阶是什么意思?

学:第一个与第二个之比的极限等于零。

李:它的直观意义是什么呢?

教:第一个比第二个变小得更快,也就是变化的速率更大。

李:这个解释很有问题。

教:但很多书都是这么解释的。

李:不要轻信别人的解释,这正是我举这个例子的原因。为简单起见,只考虑正而不考虑负的情况。当t→0时,t2是比2t更高阶的无穷小。但是,它的速率是2t,小于2t的速率2。所以,比较无穷小的阶并不反映它们变化的快慢程度。注意,速率是“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的极限,当t =1,1/2,1/4,…时,t2= 1,1/4,1/16,…,而 2t =2,1,1/2,…。很明显,2t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比t2更大,所以,速率也更大,也就是变得更快。

教:那么,无穷小的阶到底反映什么呢?

李:比较无穷小的阶反映的是它们接近0的程度,而不是变化的快慢程度。当t很小时,高阶无穷小t2比低阶无穷小2t更接近于0。更确切地说,高阶无穷小比低阶无穷小越来越更接近于0,也就是离0越来越近。简言之,高阶无穷小比低阶无穷小“越来越小”的程度高。其实,从无穷大的角度,更容易理解这一点。当t不断增大时,t2是比2t更高阶的无穷大,它的速率是2t,比2t的速率2更大。这说明无穷大的阶确实反映它们变化的快慢程度,也就是速率的大小。其实仍可以说,高阶无穷大比低阶无穷大“越来越大”的程度高。关键在于,“越来越大的程度”可以用速率来理解,而“越来越小的程度”却不能用速率来理解。
  批评精神还包括自我批判,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努力跳出思维定势,克服老用相同或相似方法的习惯,等等。这是人们在谈批判精神时常常遗漏的。

教:有一个说法:西方的书是横排的,看的时候老是摇头,所以西方人习惯于拒斥。中国的书是竖排的,看的时候老是点头,所以中国人习惯于同意、接受


正在出的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现代化之弊

1:崛起的代价                                                


与师生漫谈科研

1:我有科研之才吗?                                            2:我该做科研吗?

3:逻辑推理的作用                                              4:人生价值

5:生命的延续                                                  


已出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科学之弊

1:线式因果思维1                                               2:线式因果思维2

3:线式因果思维3                                               4:螺环之奇妙

5:幻化的因果                                                  6:不牢靠的因果推理

7:分析还原病                                                  8:还原论教条

9:基因未必基因                                                10:割根裂本

11:强拆硬分                                                   12:科学的领地

13:科学的致命伤                                               14:科学的致命伤2

15:逻辑之可错                                                 16:逻辑可错之源

17:“脚踏实地”的逻辑?                                       18:逻辑:真理焉?宗教焉?

19:想不清原理                                                 20:想不清原理2

21:逻辑教的改革                                               22:逻辑教的改革2

23:精确性的终结                                               24:科学哲学

25:务外逐物                                                   26:科学六弊

27:科学之弊总结


与师生谈科研选题:

1:科研的战略、战术和战斗力                                    2:选题三准则:趋喜避厌

3:选题三准则:如何培养兴趣                                    4:选题三准则:择重舍轻,扬长避短

5:得题之关键                                                  6:如何应对新潮

7:选题四建议                                                  8:总结:选题好比找对象


与师生谈研究策略:

1:科研四要素                                                  2:突出重围的法门

3:人人信之而善忘的黄金法则                                    4:孤胆方是英雄,独创才有真才

5:大道至简,科学之魄                                          6:弃繁就简

7:以特制胜                                                    8:综括

9:反行众道,改形换状                                          10:迷雾中的灯塔

11:技穷时的上策                                               12:驾驭时间之术1

13:驾驭时间之术2                                              14:保质增产之法

15:类比、联想、猜测、推证                                     16:评估

17:总结与回顾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

1:广度与深度                                                  2:增加深度的窍门1 

3:增加深度的窍门2                                             4:增加深度的窍门3

5:增加深度的窍门4                                             6:增加深度的窍门5

7:增加深度的窍门6                                             8:如何培养直觉和想象力?

9:基础不好,死路一条?                                        10:阅读策略1

11:阅读策略2                                                  12:博览之术

13:增强记忆1                                                  14:增强记忆2

15:如何听讲                                                   16:最佳捷径


与师生谈科研输出:

1:论文写作五要点                                              2:论文的结构、条理和语言

3:标题、摘要、引言、结论                                      4:作学术报告四建议

5:与编审人员打交道


与师生谈科研道德:

1:何谓弄虚作假                                                2:何谓剽窃?

3:何谓自我剽窃?                                              4:版权

5:谁该当作者?                                                6:署名顺序怎么定?

7:其他学术不当行为                                            8:总结



https://m.sciencenet.cn/blog-687793-637082.html

上一篇:朱自清的《论青年读书风气》
下一篇:与师生谈研究策略10:迷雾中的灯塔

22 朱贵凤 杨建军 王琛柱 王庭 梁茜茜 王浩 李睿蛟 曹裕波 李宇斌 刘凡丰 Editage意得辑 高绪仁 翟自洋 刘桂秋 陆泽橼 胡新露 xchen ZXFWDQN Linjd zhongmiaozhimen yxlong2000 ccc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