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iblo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Liblog

博文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5:增加深度的窍门4 精选

已有 14401 次阅读 2012-12-11 14:48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独立思考


李:与批评精神密切相关的是独立思考。是否善于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是卓越学者与杰出教师以及优秀学生的一个分水岭。太多的人过于轻信、盲从。不要过于相信权威和书本。可以说,

一段是优秀学生,二段是杰出教师,三段是卓越学者,……九段是宗师巨匠。

优秀学生是一段,他们将厚书读薄,由博返约,化繁为简,归结为几个思想,万变不离其宗。杰出教师是二段,他们将书变厚,扩展基本思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就是以简驭繁。卓越学者是三段,他们将书肢解,发现弊端、缺陷、问题、错误。一段是弥,合万为一。无论多么复杂,只有去芜取精,删繁就简,才能抓住关键,心领神会。二段是纶,一中有万,融会贯通,真正把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正是古代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所强调的“乘一总万,举要治繁”的本事。先经过读薄的阶段,然后再变厚。但做研究还要求棋高一着,所以三段还要把它“肢解”,打得支离破碎,发现漏洞百出,甚至整体不可取。这是研究人员精读一本书所追求的。当然,宗师巨匠是九段,他们另著伟章,高屋建瓴,源清流明。


学:您说三段是先把书肢解,是不是将其打散以后再整合?


李:三段能发现很多不妥之处,所以高于二段。我历来比较注意各种弊端。有次我应统计学会的邀请,做关于统计在电子电气工程中应用的演讲,不知不觉大讲特讲现有统计方法和结果在应用中的弊端。直到事后有人指出这一点,我才醒悟:我花了太多的时间谈各种弊端。更有甚者,我的博士导师似乎有意无意地假定:新的、时髦的东西都是错的,直到有确凿的反证为止。


学:发现漏洞,发现不足,然后呢?去弥补、改进?总这样,也许又会形成另一种思维定势,比如说总去改进别人的工作。像您说的,弥补漏洞、填补空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工作。我觉得应从工作的最基本出发点上进行批判,是糟粕就直接舍弃,另立门户,无需修补其表面漏洞;是精华则吸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其实,这些您以前都讲过。


李:这儿只是想说,卓越学者必须善于发现现有理论的不足之处,而且这比把书读薄再变厚要高一筹。至于发现漏洞、不足之后怎么办,那不是读书学习方法,这儿不必谈,在研究方法部分已谈得不少。“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论诗十绝》)我们要注重培养独立性,

独立思考是原创研究不可或缺的基质。

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争取独立学习,培养自学能力。今后将受益无穷,但这不容易。跟人讨论,最好是在自己已形成初步的想法、有一定的见解之后,不然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转。讨论时,往往是谁先有个稍微成熟一点的见解,大家就都围绕着他的想法讨论。犹太人智者如林、英才辈出,其智慧世所称道,这离不开他们惯于提出问题、发表不同见解。所以有“两个犹太人就有三种意见”之说。


教:古人不是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如果我们独自学习,就可能无朋无友、孤陋寡闻。


李:我同意《礼记·学记》的这个观点。德国大诗人歌德也说,孤独是不好的,独自工作尤其不好。若要做成什么,是很需要同情和刺激的。我不是说不要与人讨论。恰恰相反,交流、讨论大有好处。我想说的是,在形成自己的初步见解之后,与人讨论受益更大。自己先想想再讨论,就可以捍卫自己的见解。这与早先说过的“在了解已有方法之前解决问题”一脉相承。积累不够时,不容易完全独立地思考。随着水平的提高,应越来越注重独立思考。

以卖促学,质优价高

教:教课时,不但要讲结果,还要讲思想,解释整个过程,自己需要理解到一个深度。这是一个很好的考验,能加深理解。


李:我名之曰“以卖促学”。《礼记·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反省、反求自己)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要卖,就得学好,备课和讲课时会意识到不清楚之处,就会去搞清吃透。尝试讲清楚时,更会发现自己知识和理解的欠缺之处。对此,当过老师的人都该深有体会,否则此人不可救药,根本不适于治学。英语有句俗话:不教别人,自己就学不会。(You don’t learn something until you have taught it to someone else.)要卖,不一定非得当老师,它包括作报告或交流,跟同学和朋友讲都有好处。最好跟有志于学的同学和朋友结成一个松散的“学社”,互相交流和报告近期所学。我在国内读硕士和博士时以及在美国攻博时,都曾牵头组织过这类“学社”。我读小学时看《西游记》,看完一部分,就给小朋友讲,所以特别带劲,记得牢,学到了不少东西。我刚赴美读博时,老想着学成回国后要教这些东西,所以学得很用心。朱光潜自称有爱写书现买现卖的毛病,这恐怕也是他能成为美学大师的原因之一。不少大师的名著是教学的产物。著文立言是治学的重要一环,对学习大有促进作用。梁启超说它是“鞭策学问的一种妙用”,他著作等身,对此恐怕体会极深。这种“卖”让人满足、学得带劲。学界历来强调厚积薄发,以确保所发之正确精辟,但所发太薄,过于保守,不利于以“发”带“学”。不过,现在不少中文科技书籍错误百出,还没搞清,就大肆兜售。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偷懒求快,瞎抄胡诌,连记号都没统一,还不如顾炎武所批评的“旧钱回炉铸新钱”。套用钱锺书在《写在人生边上·谈教训》中的俏皮话,这些学识浅薄的“文抄公”很有“艺术”水平:有学问能著书,不过见得有学问;没有学问而偏能著书,好比无本钱的生意,那就是艺术了。比如,国内理工科教材的习题,绝大多数更是东抄西拼,同一道题在如此众多之处出现,以致难以确定真正的出处。这在国外,可能会被谴责为抄袭,甚至侵犯版权。


教:有些科研项目要求结题时有专著出版。


李:为完成任务而急于求成、粗制滥造的所谓“专著”,难免贻笑大方。为什么要有这种不合理的“要求”?要卖,先得搞清,否则无法促进学业,“著书都为稻粱谋”,就失去了意义。薄积而狂发,甚至不积而乱发,更是误人子弟。其实,要运用正确的术语,选用合适的记号,都会促使作者加深理解。所以,学习时最好存有“卖”的动机,但不要轻易真的出售。正如梁启超所说,“我很奖励青年好著书的习惯。至于所著的书,拿不拿给人看,什么时候才认成功,这还不是你的自由吗?”(《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我在估计滤波上的造诣,非常得益于多年教授有关课程,以及不断充实完善自编讲义。尽管国内有些学者十年前就建议我出版该讲义,但我始终觉得还需完善,所以至今仍未出版。简言之,要以卖促学,但要多买慎卖,求优质而卖高价。



正在出的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现代化之弊

1:崛起的代价                                                


与师生漫谈科研

1:我有科研之才吗?                                            2:我该做科研吗?

3:逻辑推理的作用                                              4:人生价值

5:生命的延续                                                  


已出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科学之弊

1:线式因果思维1                                               2:线式因果思维2

3:线式因果思维3                                               4:螺环之奇妙

5:幻化的因果                                                  6:不牢靠的因果推理

7:分析还原病                                                  8:还原论教条

9:基因未必基因                                                10:割根裂本

11:强拆硬分                                                   12:科学的领地

13:科学的致命伤                                               14:科学的致命伤2

15:逻辑之可错                                                 16:逻辑可错之源

17:“脚踏实地”的逻辑?                                       18:逻辑:真理焉?宗教焉?

19:想不清原理                                                 20:想不清原理2

21:逻辑教的改革                                               22:逻辑教的改革2

23:精确性的终结                                               24:科学哲学

25:务外逐物                                                   26:科学六弊

27:科学之弊总结


与师生谈科研选题:

1:科研的战略、战术和战斗力                                    2:选题三准则:趋喜避厌

3:选题三准则:如何培养兴趣                                    4:选题三准则:择重舍轻,扬长避短

5:得题之关键                                                  6:如何应对新潮

7:选题四建议                                                  8:总结:选题好比找对象


与师生谈研究策略:

1:科研四要素                                                  2:突出重围的法门

3:人人信之而善忘的黄金法则                                    4:孤胆方是英雄,独创才有真才

5:大道至简,科学之魄                                          6:弃繁就简

7:以特制胜                                                    8:综括

9:反行众道,改形换状                                          10:迷雾中的灯塔

11:技穷时的上策                                               12:驾驭时间之术1

13:驾驭时间之术2                                              14:保质增产之法

15:类比、联想、猜测、推证                                     16:评估

17:总结与回顾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

1:广度与深度                                                  2:增加深度的窍门1 

3:增加深度的窍门2                                             4:增加深度的窍门3

5:增加深度的窍门4                                             6:增加深度的窍门5

7:增加深度的窍门6                                             8:如何培养直觉和想象力?

9:基础不好,死路一条?                                        10:阅读策略1

11:阅读策略2                                                  12:博览之术

13:增强记忆1                                                  14:增强记忆2

15:如何听讲                                                   16:最佳捷径


与师生谈科研输出:

1:论文写作五要点                                              2:论文的结构、条理和语言

3:标题、摘要、引言、结论                                      4:作学术报告四建议

5:与编审人员打交道


与师生谈科研道德:

1:何谓弄虚作假                                                2:何谓剽窃?

3:何谓自我剽窃?                                              4:版权

5:谁该当作者?                                                6:署名顺序怎么定?

7:其他学术不当行为                                            8:总结




https://m.sciencenet.cn/blog-687793-641509.html

上一篇:与师生谈研究策略12:驾驭时间之术1
下一篇:与师生谈研究策略13:驾驭时间之术2

21 曹裕波 刘钢 刘桂秋 陆泽橼 王萌杰 雷栗 杨文元 余世锋 刘明颖 李泳 胡瑞祥 封托 卢江 张海权 梅卫平 xiyouxiyou anran123 bridgeneer stexplorer neilchau ccc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4: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