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phant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lephantd

博文

传统文化驱动的天保工程典范:法土林场 云南风 (三)

已有 3727 次阅读 2012-12-15 12:03 |系统分类:图片百科|关键词:学者| 传统文化, 森林, 彝族, 法土林场, 天保工程

 

1971年组建的法土林场,是长江上游最成功的天保工程,其最大特点在于:她是源于彝族传统文化的村寨天保工程。

人们记得,1998年在国家层面上启动的天保工程(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遏制了中国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的森林资源急速消耗,使退化的生态环境得到休生复发。但是,不能忘记,长江上游云南东部的彝族村寨,早在1970年代初期,就依照传统文化习俗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天保工程。

法土林场,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

云南东部的广大区域,早期为彝族居住地。元明以后,汉族入滇,占据盆地宽谷,主营稻作商贸,彝族退居山区,以狩猎和旱作为生。长期的战乱,年复一年。到了20世纪中叶,山区森林锐减,尤其是“大跃进”运动、以粮为纲运动,绿油油的座座青山变成了光头和尚。

1970年,尽管时局动荡,生产力崩溃,时任云南省富源县县长的李绍方,长期深入彝族村寨。在曲靖至富源一带的法土彝族山寨,县长看到了惨不忍睹的乡村景象:雨季,泥滑路烂,山崩地塌,旱季,沙土飞扬,人畜焦渴。那时的农村,已经有相当的人被洗脑放弃生产,李县长从彝人长者那里得知,森林是彝人的命根,有了森林才有猎物,才有水源,才有生存。用这样简朴的传统思想,可以调动群众,植树造林,重建家园。

因此,19716月,以法土生产大队为基础,号召邻近共24个村寨,各个村寨贡献出一点种植荞麦的坡耕地,以及分散在荞麦地之间长期砍柴的陡坡地段,组建法土林场。县长带头,群众参与,在一锄头就可挖到岩石的瘠薄荞麦地上,种植华山松。多年过去,林场的森林沿着山脊,弯弯曲曲,绕过村寨,穿过农地,形成一道坚固的绿色长廊。人们效仿法土林场,在瘠薄的坡耕地上种植林木。法土林场只有6万亩,但其附近的森林已经蔓延开来,达到30多万亩。

在这里,泥土飞扬、人畜缺水的景象,已经成为历史。2010年以来,云南大部干旱,这里却流水哗哗,山原滴翠。目前,林场腹地的水库,成为清洁的圣水,兴建了以圣水为本的林一水厂、以彝族秘方为基础的法彝酒厂、以森林为依托的木乡故里生态园。低洼的谷地,成了魔芋、马铃薯种植基地。村民在森林里放牧,收集凋落物制肥或变卖,采收野生菌。

国家政策与传统文化联姻,是营建生态村社,生态县乡,生态国家的必由之路。

从曲靖市往东,柏油马路,30公里的沿途,无论山峦盆地,尽是光秃秃的耕地和裸露的房舍。转过一个山头,景象完全的变了,绿油油的山绿油油的地,一个叫做老街子的地方,就是法土林场驻地。再往前,就会看到如下的景象:

别夸今天的茂密与神圣,牢记曾经的荒凉与干涸

把华山松的小苗种在瘠薄的荞麦地里,更新起来的却是很天然的栎类树种

林场奔忙在林间的林场“巡逻车”

水,透射了森林的价值

森林里有很多宝贝,凋落物很值钱

富裕起来的山村,幽静着呢

逃难在外的鸟鸟,也回归故里,生儿育女!

莽莽青山,透出生机

我也想去,体验体验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1431-642880.html

上一篇:它克,古朴村落风貌正在消失 云南风 (二)
下一篇:导师来看“国家奖学金”

1 zhanghuat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