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原]教育原来如此美妙——以此恭贺教师节!

已有 3189 次阅读 2009-9-9 20:37 |个人分类:社会生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教学, 社会, 教育

呆在教育圈里几十年,时常对教育感到迷茫;接受教育几十年,滋生出的只有厌烦。最近我阅读了两篇书摘——一篇是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教育需要回到七点常识;一篇是林格《教育是无用的》: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我还没有读到原著,单凭两篇书摘就使我心中顿然生出一种对教育和受教育的向往,教育和被教育原来是那么地美妙!
 
下面我将两篇书摘中的几点主要论述转录如下,希望与大家共享。
 
(1)“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没有别的目的。这是卢梭提出来的,后来杜威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一个容器。
 
(2)儿童就是儿童,儿童不是尚未成长成的大人,其具有自身内在的价值,不能不把儿童不当人。
 
(3)教育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这是西塞罗的名言。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的内在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这种自由是一种内在的自由,正是凭借这种内在的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产生了伟大的作用。
 
(4)教育的最重要原则不是爱惜时间,而是要浪费时间。这又是卢梭提出来的,在我们听来这简直是“谬论”。卢梭辩解到:“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做虚度光阴,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到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这是爱因斯坦在文章中引用的一句话。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有很容易找到。忘记了课堂上的这些知识,剩下的就只有接受的教育,即所获得的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
 
(6)大学是大师云集之地,是一班不凡人吃饭的地方,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吃饭所,是林语堂的说法,他强调:“吃饭所”不是比方,这些大师除了吃饭外,对学校绝无义务,学校送薪俸请他们住在校园里,使学生得以与其接触,受其熏陶。
 
(7)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这是罗素为师生关系规定的原则。教师应该向父母一样爱学生,胜过爱国家、、爱教会、爱金钱和爱名利。而不是就爱那个学生看作是资源!
 
(8)教育的本质就是心灵感应,教育的过程就是心灵感应的过程是指两颗心灵之间的高度默契。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心性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心性,基督教称为上帝,印度教称为婆罗门,佛教称为佛性。
 
阅读、体会这些经典名言,我感到既陌生又向往,结合当今教育,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功利,太功利了!功利到泯灭了人性。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721-254545.html

上一篇:[原]学报人才培养作用的几个数据
下一篇:子午道与豆角村

1 赵星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