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综合评价录取背景下高中生要“补”什么 精选

已有 6843 次阅读 2022-7-17 17:03 |个人分类:本科生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微信图片_20220717165948.jpg

[本文由本博主原创]

步入新高考时代,“既看分、又看人”的综合评价录取试点,已在部分省市、部分高校开展。2016年,上海有复旦、上海交大等9所试点高校依据考生高考成绩占60%、校测(面试)成绩占30%、高中学业水平考成绩占10%的比例合成总分,择优录取。

  2017年,上海全面实施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截至2016年11月,上海已有27所高校公布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拟将这些信息用于初审和校测(面试)参考。

  在如今“指挥棒”开始强调综合素质和校测面试的背景下,高中生除了按照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参加各项活动、积累素材,还需要注意哪几方面的提高?

过各种途径认识专业和大学生活

  以往,一些考生没有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考某个专业、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读出来后干什么。他们报考某一专业的理由仅仅是“自己理科成绩好”“这个专业就业前景好”“父母让我考的”。既没有浏览网页进行调研,也没有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做小课题进行专业积累。

  于是,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发现自己对修读的专业不感兴趣。他们或是熬了一年后转到其他专业,或是消极对待专业学习,甚至在网上抱怨自己的专业“很水”“没前途”,吐槽说自己所在的院系“很烂”。

  除了对专业提不起兴趣,有些大学生还不适应住集体宿舍、每天需要自修的大学生活。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经常打游戏、翘课,甚至缺考,导致成绩一落千丈。据报道,从2014年9月到2016年6月,南京林业大学共有49名学生因受到学业红色警示而被劝退。这样的情况绝非个案。

  这些高等教育的“痛点”,决定了如今大学更希望招收那些对报考的专业有强烈的兴趣、能适应大学生活的考生。因此,校测面试必然会涉及考生的专业兴趣、对大学生活的认知。

  近年来,上海有些示范性高中通过各种渠道,请大学教授到中学介绍专业。但问题是,高三学生忙着复习迎考,没时间听这类讲座。而高二学生听了以后感到“懵懵懂懂”。并且,系列讲座不可能覆盖所有的专业,也鲜有人讲解“读大学和读高中的区别”。

  我认为,一方面,中学和大学之间应该安排更多的宣讲、参观、座谈等交流。另一方面,高中生更应该通过上网搜索、询问熟人、走访大学等方式认识专业和大学生活,思考自己的专业兴趣乃至职业理想。比如有的学生想当记者,那么就要搞清楚读新闻专业是否都能当记者、除了当记者还能做什么、当记者需要哪些素质和能力、记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

  了解、思考这些问题其实花不了多少时间,而且这有利于高中生确立专业志愿、在校测面试时展示成熟的思考,也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大学生活和职业发展。

广闻博见,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而今的综合评价录取,“既看分、又看人”。大学需要的,不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之人,而是有知识、有思想、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人。

  可是,很多高中生平时只顾着“刷题”,较少涉猎课本以外的知识。以至于,有些报考新闻专业的考生不了解“媒体融合”“议程设置”“舆论领袖”,答不出“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路在何方?”报考经济专业的不了解“共享经济”“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答不出“‘双11’疯狂抢购,对社会系统会带来哪些冲击?”

  在这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报刊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散装的百科全书”,常报道一些新事物、新现象,比如“共享单车”、“潮汐式停车”“网约车”、“实体书店的生存窘境”、“人体器官捐献”、“大学生休学创业”。有些报道涉及科技,比如“全球科学家正通过多种研究和技术手段让传播病毒的蚊子无法生育”、“超大城市墨西哥城如何治霾”、“3D打印建筑如何艰难突围”。其实这些都非常值得了解。

  报刊不但给人知识,把人和社会、时代连接在一起,也提供了思考的话题。对话题的分析和论述,则能反映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我认为,高中生在日常学习之余,应关注社会事件和舆论动向,并选取一些报道进行调研和思考。比如:报载,上海某中学教师申请上海户口,公示时,网民质疑她有疑似“医闹”行为,不应作为人才引进。正在官方回应“将对相关情况进行复核”时,该教师自行撤销了申请。怎么看这个社会事件?

  报载,上海2016年交通大整治中,有一些驾驶员提出质疑——路上车流已经很大,交警不去让车子“快走”,反而隔三岔五要请违章车辆靠边停,岂不要让马路更堵吗?如何看这种论调?

  进行类似的资料收集和思考,不但有助于高中生写作文有鲜活的例子,而且有助于他们在校测面试中脱颖而出。

参加社会实践要用心,“做课题”不要太功利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点之一。据悉,高中生社会实践记录的内容包括学生军训、农村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社会文化活动、社会考察(调查)等。除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情况”,上海一些高校还将“撰写实验报告或研究性课题报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等情况”列入综合评价录取参考的重点。

  但这也带来了困惑:如果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记录,那么还怎么区分好坏?是不是实践越多越好?另外,是不是高中期间就得发表论文、获得专利?这会不会增加负担?

  在我看来,高中生参加社会实践是件好事,但不要为了“完成任务”而“走马观花”,更不要功利地“刷简历”。学生担任何种职务、参加了什么活动,这些都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究竟(具体)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感悟了什么。这正好比,《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篇,就在于作者不仅仅记录了见闻,更写出了独到的感悟。

  获得高中生科技竞赛奖项或者做过课题,会是个“亮点”,尤其当参加竞赛、做课题所在的学科和报考专业一致时。但是,有些高中生依托校外机构,或者找熟人帮忙,自己“参与”甚至只是“观摩”了部分实验,也能拿出一份“像模像样”的研究报告。

  其实参加大学招生的教师并不傻。他们很清楚做一个课题需要花多少时间,也能通过面试,问出来该课题究竟是不是考生做的。并且,学术界对“学术不端”“弄虚作假”非常忌讳。

  所以,高中生应该出于自己的真心参加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无论是就某个课题开展社会调查、参加“青少年高校科学营”,还是就某个学科问题查阅一些资料。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思的“小课题”,但不要太功利。

  此外,还要注重训练自己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可以把参加社会实践和做“小课题”的结果和心得制成PPT,在班会或者小组讨论会上交流,并回答班级同学和老师提出的问题。还要能够脱离多媒体辅助手段,直接讲解,且能自由调节讲解时间的长短。这种“可携带的能力”,正是大学所看重的。

  总之,在综合评价录取背景下,高中生更应注重平时的积累。不仅要参加有益的活动,还要多思考、总结和提高能力,从而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超越”。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964-1347638.html

上一篇: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发力点
下一篇:读同济大学张生教授写的小说《投档线》

7 彭真明 郁志勇 李斐 汪育才 邝宏达 陆仲绩 汪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