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LISW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LISWX

博文

从博士生面试想到的

已有 1965 次阅读 2022-12-15 10:2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每年的博士生招生面试又开始了。昨天下午刚参加了学院博士生面试。今年学校给我们15个招生指标,去除硕博连读4名,还有11名。报考的20人左右,上线的刚好11名。在复试前,大家议论是否有淘汰,学院的意见是,为了完成招生指标,尽可能全录,否则对明年的招生指标有影响。

面试以考察考生心理素质,外语能力为主(专业笔试已进行)。从考生的表现看不尽理想。多数考生难以对一段专业英文做出准确的阅读和翻译(高估了他们的英语和中文水平)。在问及考研的目的时,多数是为了今后提职晋级。可以想象这样的学生今后在科研上的潜力。

近几年博士生招生遇到的问题是招生指标难以完成。以往大家都在争指标(20多个博导,10几个指标,看似每位博导不足一名)。但事实是,有指标的导师没人报或考不上。像我们这样的省属院校,除了自己的硕士生外,很少有外校(对等的院校)考生报考。而每年报考的学生中,历届在职毕业生占了绝大多数。

在职生的问题在于是否有足够的时间保证研究。多数在职生本单位都有教学或其他工作,很难保证全身心投入。因此在三年期间能完成博士论文(要求发表SCI)的很少。甚至有的7,8年都不能毕业。这无疑增添了培养“成本”,拖延了科研任务的完成(通常博士生配合导师完成项目)。另外,很多在职生长期脱离科研(忙于教学,行政,家庭),再“回炉”时需要重新调整和适应。

为什么本院的优秀硕士生不愿意继续攻读博士生?这涉及很多方面:就业压力,女生的婚姻,读研的艰辛,读研的待遇,向往更高的学校等。

建议提高硕博连读比例,这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延续。就效果看,自己的硕士生相对比较了解,有一定培训基础,趁热打铁,更容易做出成绩。而外校考生入学后需要适应和再培训过程。

博士生招生应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否则为了完成“计划”的招生只会增加不必要的“痛苦”。

此文是十年前的旧文,现在是否仍有意义?



https://m.sciencenet.cn/blog-729911-1367945.html

上一篇:研究生论文评审意见栏应如何设计?
下一篇:教授关注学生还是关注利益?

3 王安良 何应林 郑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