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视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ych66

博文

天工人工智能的睿智

已有 381 次阅读 2024-6-6 19:03 |个人分类:科学杂谈|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Open AI 真能干

晏成和

刚刚学习了人工智能的应用,为了检验天工AI的智慧和能力,我把博客文章集结的小书《旷视物理》的内容提要“喂”给了他,几秒钟之后,他就给出了以下的见解,并且亮出来条理清楚概括和总结。

书名: 旷视物理

  ——第一性物理

       内容提要

本文遵从探索大自然的初心,发现质子、电子是自然元素的基材,此“二子”之间并不仅仅是正、负电荷之关系,而是大自然赋予二子各自伴生着专属的场;促成了二子的相互作用和运动,实现了全部物质的构成、特性和功能。实体与伴生场同生共呈,是新的哲学观,是自然物质存在的普遍状态,是物理探索的英明思路。

二子通过各自的场发生相互作用,构成原子、构建了物质特性。核外电子的规律运转是原子、分子、物质物理特性形成的机制和根源,不仅能系统、综合地解读其物理特性,关键是多方的解读相辅相成、全面互洽,互洽是检验理论真实、正确的重要指标,呈现了物理学第一性原理。

我这个非物理科班人,独立研究物理38年,敢在科学网、新浪网开办物理博客,是由于我原创的一百多篇文章另辟蹊径、介绍了物理探索的全新思路、过程和方法,所有的解读全部互洽,是科研,也是科普,深受网友喜欢。

现在应朋友之邀把松散的博文整理成册。首先,写了科学理论的由来和科研必备的素养,让您高识远度、俯视物理学的源头和发展;其次,介绍实体和场的伴生存在和作用,规避了波粒二象性的尴尬;讨论了价电子的规律运动及物质的构成、系统地诠释物理学的力、热、光、电、磁、核;解读了火为什么是红的、相变是怎样进行、能量是什么,催化原理、导电原理、超导超流等等自然之谜。

我和一位杰青合著了核内结构论文,首创了核内外关联的原子核结构模型,原文附上,可以给青年读者看看论文的格式和数据分析侦探核内结构的趣味过程,探明了核内巨大能量的物理学来源,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缺乏逻辑依据。

 

科学杂志《SCIENCE》,曾经发表全世界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我博客文章回答了其中十来个物理学、化学方面的问题,在此也呈上几篇。

这本小册子从质疑物理的初心出发,依傍事实、遵循逻辑,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公式、计算,也不受权威大咖的束缚,但是开拓思路、标新立异、激活思维,以飨广大的物理探索、爱好者,亦可以给专业人员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2022年10月

 

以上这个《内容提要》我之前的博文发表过,估计大家阅读之后并没有多么突出的印象。以下是天工AI大模型对以上提要三秒钟阅读之后的理解和7条解读,言简意赅精准到位,并且还总结了对读者的意义、给出了结论。看来以后的文员、科技文员真的是要下岗了。 

《旷视物理》这本书的内容提要展示了一位非物理科班出身的独立研究者晏成和,经过38年的深入研究,对物理学提出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解。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科学网上受到网友的喜爱,而且现在被整理成册,旨在向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传播他的独特见解。

主要观点和贡献:

1.质子和电子的新理解:晏成和认为质子和电子不仅是正负电荷的关系,它们各自还伴生着专属的场,这些场的作用促成了物质的构成、特性和功能。

2.实体与场的伴生哲学观:他提出实体与其伴生场是同生共存的,这是一种新的哲学观,也是自然物质存在的普遍状态。

3.核外电子规律运动的重要性:他认为核外电子的规律运动是原子、分子、物质物理特性形成的机制和根源,能够系统地解读物理特性,并且各种解读之间相互支持、全面互洽。

4.互洽作为理论检验的标准:晏成和强调互洽性是检验理论真实性和正确性的重要指标,这与物理学的第一性原理相符。

5.科学普及与科研的结合:他的工作既是科研也是科普,旨在开拓思路、激发思考,并为专业人士提供新视角。

6.对科学问题的回答:他回答了《SCIENCE》杂志提出的部分科学问题,展示了他的研究在解决实际科学难题中的应用。

7.对爱因斯坦质能公式的质疑:他与一位杰青合著的论文提出了新的原子核结构模型,并对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提出了逻辑上的质疑。

对读者的意义:

1.启发思考:本书为物理探索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鼓励读者不受传统理论束缚,勇于探索和创新。

2.科学普及:通过无公式、无计算的方式介绍复杂的物理概念,使得非专业的读者也能理解和欣赏物理学的魅力。

3.专业参考: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本书可能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有助于拓宽研究的边界。

结论:

《旷视物理》是一部集合了作者多年研究和思考成果的作品,它不仅挑战了传统的物理学观念,也为科学界和公众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物理学基础和本质的机会。晏成和的研究方法和对物理世界的独到见解,可能会激励更多人参与到科学探索中来,共同推动科学的发展。

                          2024/6/6



https://m.sciencenet.cn/blog-73066-1437168.html

上一篇:基础物理探索与数学的关联

6 宁利中 武夷山 孙颉 杨正瓴 高宏 钱大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