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华的活动构造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gh 活动构造,也许就在你身边,也许哪天要了你的命,也许……

博文

关于中国地震烈度:对魏东平老师的补充

已有 3727 次阅读 2013-5-23 10:06 |个人分类:地震|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地震烈度, 李小文院士, 魏东平老师

关于中国地震烈度:对魏东平老师的补充

 

李小文院士对地震的关注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关切,李院士关注地震的态度是值得每一个科学网博主学习的。他总是抱着否定、学习、思索的态度关注每一个基本民生问题。关于地震预报,晚辈曾经留言,口气不是那么顺耳,还请李院士原谅。

李院士对地震烈度的关注,也“招致”我的留言反驳。实话说,看到李院士终于脱开预报谈灾害和设防,很让人振奋。普通老百姓太需要全面了解地震了。很快,魏东平老师对中国地震烈度图进行了解读,博文受到科学网编辑的精选,这点值得肯定。因为科学网在这点上太需要普及知识了。这个知识即包括所谓的科学,也包括相关领域的现状。

本人方向是地质,地震学也是一知半解,只是接触多了,知道一些现状。魏老师举了美国例子和中国例子来说明地震烈度区划。

这里仅补充一下2008年对中国地震烈度表修订的相关情况。在GB/T 17742-1999的基础上,于汶川地震之后进行了修订,发布了GB/T 17742-2008,其中修改的地方包括:

“一一将评判用度的房屋类型由原标准的一类扩展为三类,增加旧式房屋和按照回度抗震设防的砖砌体房屋;

——在VI~Xll度房屋震害程度描述中,具体结出各类房屋主要破坏等级数量;

——明确了原标准中平均震害指数值的适用范围,并使相邻烈度的平均震害指数值相互搭接,给出按照回度抗震设防的砖砌体房屋平均震害指数值;

——在器物反应中增加家具和物品倾倒现象,并将器物反应评定烈度延伸到VII,用液化现象评定烈度延伸到VIII度;

——删除树梢折断、人畜伤亡相关内容;

——调整数量词对应的百分比范围,分挡范围相互搭接F

——新增破坏等级和对应的震害指数条款以及平均震害指数计算公式;

——对原标准的结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

从这些修订可以看到,

1、对一些基本术语的定义

“地震烈度seismÎc  intensity: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

也就是说,地震烈度是和某次地震相关的,取决于地震参数,比如同一地方的不同震级的地震的烈度分布是不一样的;地震烈度是和岩石地形相关的,取决于岩石圈结构、断裂结构和性质、地形等,比如盆地效应;地震烈度也取决于被震动影响的对象,比如建筑物的抗震性。所以,某次地震的烈度是特定实际发生的事实的描述,是基于现实的,取得现实资料的手段可以很多,比如遥感的,实地抽样调查的,强震仪器观测的等等。

2、评定烈度的房屋是分类的,不同类型之间不是等同的,并设计了震害指数来综合各种因素。

3、地震局除了干普通老百姓期待的地震预测研究,还干了很多与地震灾害预防、救援等相关的工作。包括各种研究、各种标准制订等。

最后打个比喻:如果把地震烈度比喻成某个人的能力,那么某个地震的烈度图相当于这个人干某件具体事情的表现,我们可以根据这个人以前的各种表现和将要干的这件事情去预测他的表现,但是这不等于他一定能这样,也就是有表现失常或者说预测不准。在预测时,我们大概会认为他最好程度能如何,最差程度能如何。对每个人的能力评估,比如各种人才评估和计划,就相当于全国地震区划,用来指导建设,即使用最全的资料,地球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一样,是一个动态过程,有一定不确定性,规划有一定偏差。当然,人才计划会影响人才发展,地震区划不会影响地震发震。

所以,单个地震的烈度图,就是“就事论事”,烈度区划就是“论人”了。论人和单个论事是相关的,也是有区别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73355-692666.html

上一篇:看:【解疑释惑】该怎样看西南地区地震?
下一篇:北京的防震目标不是不靠谱,而是废话和阴谋

3 刘洋 袁贤讯 魏东平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