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盛珠
基金随想:能不能少搞一些“鸡”,多弄几只“鸭”? 精选
2013-8-18 15:40
阅读:11768
标签:经费, 基金, 成果转化, 天使投资

基金放榜已过去两三天,有人欢喜有人愁,也有人对基金的相关机制做了深刻的评论。也许我也可以凑凑热闹?

先说说基金的问题:申请书审查严格,但仍然存在科研成果的“自娱自乐”、“互相吹捧”。所以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一篇一般水平的文章可以说成是多项基金资助;又比如研究成果成堆的放在学校科技处,却很少能够获得转化,当然也没有人追究、问责。

现如今,创业领域的“天使投资”正在由一些开明的企业家推动着,是个很好的现象。但在科研领域,却少有类似的做法。只管投入,不管产出如何,实在不是什么好政策。能不能少搞一些“鸡”(基金),多弄几只“鸭”(抵押,哪怕抵押人格也行)。成立比如“国家科研经费管理部”的机构,负责审核经费申请书、发放经费、获得收益。当然,有些研究可能会失败,投资自然不能收回。但是,从其他成功的研究单位或人员获得的收益,能够使整体收支平衡。所有获得资助的单位和个人,其经费数额和成果转化收入,都公开、透明。

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

1)减轻通过跑关系获得经费的情况。“出来混都是要还的”,拿到的经费不是白送的,而是要通过成果转化收入来还的。如果搞失败了,名字放在网上,那是能够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的。

2)减轻中间环节对经费的截流、索取回扣的情况,或许可以杜绝。

3)减轻成果应用收益造假的情况。假如,研究人员吹牛说自己的科研成果有巨额收益,那不好意思,“吹牛是要上税的”,也许至少上交一半的所谓收入。如果是子虚乌有的收入,那就需要倒贴。这种亏本的生意谁会做?

4)科研能力优越的单位和个人得以真正脱颖而出,形成优胜劣汰的环境。

这种做法需要配套的方面:拓宽、疏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渠道,规范市场,保护知识产权等等。也许目前在这些方面还不完善,但绝对是阳光大道,需要坚持走下去。

一些相关的想法:“国家科研经费管理部”,各级各处可以吸引民营资本,或者引入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如果你是某级领导,你会有什么具体的举措?

也许这种做法更适用于面向企业和用户的应用研究领域。但我认为对于基础研究同样适用,因为基础研究的成果是由应用研究单位和个人购买,当然,购买的方式和金额的确定,是需要动一番脑筋的。

相关专题:基金申请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盛珠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744794-71785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6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