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传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slqj

博文

尺牍寸心:读梁实秋《雅舍随笔》

已有 3906 次阅读 2015-11-9 08:51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诗词雅集|关键词:学者

说来惭愧,从小没有多少机会受到良好的,或者说,系统的教育,招致自己看书从来都是没啥章法,见到就读,随心所欲。虽说少了条条框框的限制,却也实在不系统,不成体系。就拿梁实秋这本《雅舍随笔》来说吧,也是缘于最近闲暇后却不知该看什么了,到了图书馆,突然见书架上有他的雅舍系列,好几本,都是崭新崭新的,应该是尚未被人借阅过,就随手拿了两本回来。一本是《雅舍谈吃》,一本是《雅舍随笔》。

113-5日,赴成都开会。古语所谓蜀道难,来去不易,现在看来,航班时间也不短,来去路途将近6小时,正好可以消遣一本。临行,稍微纠结了一把,最终还是带上了那本随笔。想看看老先生都读书札记些啥内容。

该书主要分为读书札记尺牍寸心诗心盎然三部分,分别收录了梁老先生的札记、书信与诗歌。读后才发现,还是老先生的那些没头没尾的书信,让我更有感触一些,远超于其中的札记诗心部分。当然札记部分,也不乏好文,诗心部分也不乏好诗。好文,如莎士比亚的几则、约翰逊的字典桑福德与墨顿造谣学校拜伦沙发、以及竹林七贤饮中八仙歌等篇。好诗,如秋月荷花池畔早寒寄怀一多等篇,以及春天的图画是几个小孩子/在池塘里撑着木筏作戏/捣破了一池春水……”等诗句,其意境似与拜伦写给奥格斯塔(拜伦的同父异母姐姐)的没有一个美貌的女人/有像你这样的魅力/我听到你说话的声音/与水上的音乐无异相仿佛。

从大体来看,这一辑尺牍寸心,主要收录了梁老先生写给一些亲朋故旧的书信,约计24位,其中多为与其过从密切之文化中人,其中不乏徐志摩、余光中等知名人士。另附的旧笺拾零,其中则包括老先生和郭沫若、郑振铎等人的一些信件往来。

从收录的内容来看,主要是老先生在60-70年代寓居美国西雅图的时候,写给台湾等地的一些故旧的信函。我也就不去认真统计其年代出处了。

这些内容中,其中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话题,或者说是感叹吧,就是亲朋故旧多已成鬼!似乎,老先生在美国的这段时间,陆续得到了一些从大陆带来的消息。比如73年底给刘白如先生的信中:最近家人来信,告以家慈于十年前弃养,享受九十,弟至此始知已成无父母之人矣,痛哉痛哉!。又如74年初写给张佛千先生的信中:近日与大陆亲友可以直接通信,故旧大半均已成鬼,侄甥辈来书满纸生产建设,无片语只字话家常,下一辈人乃如此,真可怖也。在725月,老先生曾在给林海音女士的信中感叹:垂暮之年,远适异邦,心情如何可以想见。

梁老先生是个恋家的人。按他在68年写给陈秀英女士的信中透露:我是一个familyman,离不得家。”……“俗语说,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狗窝,我就是一个舍不得离开狗窝的人。后来,从多封信件中可以看出,老先生在这段时间所经历的一件大事,就是744月,他与夫人程季淑早晨散步时,程季淑不幸被路边油漆铁梯倒下击伤,急救行手术后未能从麻醉中转醒,遂告不治,享年七十四岁。他给林海音的信中甚至说:我不能再看见花,一看见花就只想摘下来送到坟上去!……,惜花人已长埋地下矣!

后来,陈秀英等人在台湾专门为梁夫人做了一场法会,超度亡灵。远在美国的梁老先生叮嘱:规模要尽量小,不要太声张。……。不需布置,花圈挽联,敬求免赐。灵桌上有一两束鲜花即可。后来的信件中,老先生说自己大哭了一顿,一方面是伤感亡妻,一方面是被朋友的热心所感动。并说,累你们请假一上午,真是不好意思。在别的他给朋友的信件中也提及:能与朋友一起谈谈便是我唯一的乐事也,以及“‘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我有同感。看得出来,老先生非常看重友情。朋友一聚是乐事!

当然,朋友何妨也谈钱!梁老先生很有意思,好像也是一点都不忌讳与朋友谈钱,尤其是跟出版界的朋友。在给刘英士的信件中,他在信后干脆附上了一段近来精神食粮,异常缺乏,来路货尤缺,贵社经费充裕,可否购来一些,朋友亦得分润?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揩油嘛!在给另一个出版家舒新城先生的信中,老先生干脆开门见山我最近译了一部英文小说《织工马南传》,计十万字,我想要卖五百元,不知中华书局肯卖否?在这本《织工马南传》的出版过程中,老先生的信件中,还不时的推荐了他的几个同事的大作。例如,他的友人,一个名叫费照鉴的,老先生是这样推荐的:近作《浪漫运动》一书,凡数万言,属弟一言为介。……。至于稿费一项,则费君并不计较也。后来又推荐了一个叫赵少侯的所译的《恨世者》,说:彼现因需款,欲将此稿售于贵店。……。稿费多少悉听酌裁,乞勿却为祷。乐于提携朋友,义气!当然,对于稿酬,就不像是对自己那份那么明码要价了,蛮可爱的。当然,这几封信件都没有标注年代,只有日期,也许还是年青时所为。

接下来,我们介绍的一位,是梁老先生的学生,可能也就是这二三十个信件主人中间,我们最有可能曾经有所耳闻的一位。他就是余光中。本书收录了老先生分别于72年、73年写给余光中的两封短信。其中一封,老先生对正在任教于台湾政治大学的余光中说:政大系务繁杂,可想而知,文书鞅掌之余,不知尚有诗兴否?到了后一封,估计余光中已经告知他自己跳槽到香港中文大学了,他说至于学校好不好倒无所谓,因为教书本非我们的本愿,不得已而为之,在哪里执教都是一样。好一个文书鞅掌之余,尚有诗兴否,好一个不得已而为之,好一个在哪里执教都是一样!联系自己目前栖身的高校环境,都不知道该作何感叹才对!兴许,修行嘛,在哪里都是一样!聊以此语忽悠一下自己吧!

再下来,想说的一个话题,可以姑且称之为文人何必有相轻!于此,也就稍微嗦一点吧。其实,同类之间,按理应该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才对,但是,古往今来,所见的还真是以同行是冤家卖石灰的见不得卖面的居多。所以,相互唱和者有之,相互猜忌者更有之。甚者,起了杀戮之心者,亦是大有人在。但是从梁老先生的这些书信文字中,则完全可以看出老先生的一种平和。当然他也曾经感叹自己的文字还能在大陆印,真是奇迹1987年给梁锡华的信)。(诡异,难道梁实秋的文字真是八十年代后期才解禁的?闲了再考证。)

他也曾在1972年对陈祖文先生的信中提到:近读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虽多宣传意味,但亦颇多新解。斥杜甫为地主阶级,为统治阶级服务,列举许多诗句为证,可发一笑。好一个可发一笑。仅此而已!待看到后附的旧笺拾零,始知郭梁二位交情亦匪浅。好像其交情还始于他曾指出了老郭同学翻译中的纰误,而沫若不以为忤,且表示敬服之意,其雅量有足多者。当然,对其交往回顾之后,梁实秋也承认抗战时期,沫若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主管宣传,这时候他已经不复是创造社时代的他,他参加了左翼的阵营。道不同不相与谋,所以在抗战时期同在重庆我竟没有和他有过一面之缘

而在老先生回顾他与郑振铎的交往信件时,他写道:因我发现其中误译之处甚多,默尔而息,不无耿耿,公开指摘,有伤恕道。我就写信给他,率陈所见。在我也许是多事,但无不良动机,在郑氏闻过则喜更表示其虚怀若谷。而所附的几封信件中,郑振铎甚至直言我愿意以你为我生平的第一个益友,并对自己做事太过粗心的毛病多有检讨。可见,如果都有一个磊落的胸怀,文人之间真的何必尽是相轻呢!另外,所附的与徐志摩的信件,则披露的是我们那位风流的仁兄,想乞灵于月老,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要把一位女学生介绍给梁实秋。梁老先生说,纠缠至最后,他只好未加思索的告诉徐志摩:请你转告对方,在下现有一妻三子。以外没有多说一句话。这也算是志摩同学插科打诨的给本书平添了一点八卦色彩吧!

我自退休以来,生活较前轻松,日唯以译莎士比亚自遣,……这是我一生中最大一件工作,好坏不计,拖了三十多年卒底于成,私心窃喜。这是67年除夕写给聂华苓女士的信。老先生在美国的生活,应该还是很充实的,典型的退而不休。舍下又遭小偷光顾,夜间二点半,我正醒着,故无损失云。这应该是附在686月给陈秀英女士的信内的一则信息。生活,可能就是这样,柴米油盐,唠唠叨叨。老先生也不能例外。更有一封信,其后附有此处破损,系猫所咬。

而在另外一封信中,对于一个爱猫如命的蒋新华先生,梁老先生翻译了如下句子,足见其中英文之功力。估计爱猫的朋友见此,肯定多会会心一笑。录于此:

A cat is a lion in a jungle of small bushes.猫是小丛林中的狮。

One needs to watch the cat at work to seethe tiger in the hearth. 看猫施展功夫,犹如在家观虎斗。

A cat at its best is a young girl; a younggirl at her best is a cat. 猫儿可爱至极点就是少女,少女可爱到极点就是猫儿。

好吧,对于这位曾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出版最高纪录的作家,我也竟然至此方才以这本《雅舍随笔》一窥大略。所以也就不揣愚陋,仅以上述几点感触为线索,摘录其人其事拼凑为文。读者也大可不以为意,权当缘分了。

 

(《雅舍随笔》,武汉出版社,2013

 

2015118日,于玉泉

 




https://m.sciencenet.cn/blog-82036-934336.html

上一篇:睡莲:莫奈的正能量
下一篇:“我的朋友胡适之”:胡说《红楼梦》

1 张少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